是!他最终还是没能战胜自己心中那头名叫“权欲”的怪兽。他像一只飞蛾,明知权力是团烈火,还是义无反顾(或者说鬼迷心窍)地扑了上去,把自己烧成了灰烬。
后世评价吕弘,总爱给他贴个“反复无常”的标签。但在那个民族政权像走马灯一样换、今天称兄道弟明天刀兵相见的十六国时期,“忠诚”有时候才是奢侈品,“背叛”反而是家常便饭。看看隔壁的慕容垂(叛前燕建后燕)、赫连勃勃(叛后秦建大夏),哪个不是“跳槽”小能手?权臣的野心,就像草原上的星星之火,在割据政权这片“干柴”上,那是见风就着。吕弘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这个残酷游戏规则的娴熟玩家(成功搞掉了吕绍),又成了这个规则最惨烈的牺牲品(被吕纂反杀)。他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河西走廊的风沙,依旧年复一年地吹拂着古老的城墙。当游客们在张掖的城楼下打卡拍照,吃着烤羊肉串时,早已没人记得这里曾有一位弃城跑路的常山公。吕弘的尸骨,早就在一千六百多年的时光里化作了尘埃。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却像一面布满铜绿的古镜,清晰地映照出五胡十六国权力游戏的残酷内核:背叛与忠诚这对“塑料姐妹花”,在乱世的t台上,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走秀。
这位氐族王子用生命“主演”的兴亡寓言,就像广武城头飘过的一片云,短暂而虚幻。当吕方痛心疾首的质问声仿佛还在历史长廊里回荡,历史的判词早已刻下:天下虽大,对权力的囚徒而言,不过是一间精心装饰的牢笼。而牢门最坚固的铁栏,往往正是他们自己用贪婪和野心,一根根亲手锻造出来的心魔之锁。吕弘的一生,就是一场在权力钢丝上蹦迪,最终华丽(且惨烈)摔落的表演。他用自己的“作”,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关于野心与毁灭的、既沉重又带点荒诞色彩的注脚。这,大概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黑色幽默吧。
后记:《鹧鸪天?嘲后凉常山公吕弘弑君》
斧钺摧开洪范门,紫宫血溅绣龙纹。
司徒笑纳金貂印,佯向瑶床辞帝尊!
兵甲冷,誓盟温,同根转眼忌同恩。
番禾炙肉香犹在,广武寒钩已锁身!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