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啊!” 灵感来了挡不住,老板决定给他的爱将名字再升个级:“破羌”听着太暴力,不够喜庆,以后你就叫“源贺”!取普天同“贺”之意!瞧瞧,从“破羌”(打别人)到“贺”(大家高兴),这名字的寓意升华,完美匹配了他从复仇者到帝国柱石的身份转变!短短十来年,从流亡犯人到名震天下的西平公、征西将军源贺,这人生曲线,比过山车还刺激!
第三幕:定鼎神操作——两度“扶龙椅”的终极mvp
源贺同志在禁军统领的位置上干得正起劲,北魏朝廷出大事了!公元452年,老板拓跋焘被大太监宗爱这个“宫廷权谋骨灰级玩家”给阴了(弑杀)。紧接着,宗爱又扶了个傀儡皇帝南安王拓跋余上位,没几天觉得不好控制,也顺手“送走”了。一时间,平城皇宫阴云密布,北魏帝国摇摇欲坠。手握禁军的源贺,成了关键先生。他和另一位重臣陆丽一合计,再这么下去大家都要玩完!于是,一场“清君侧、保社稷”的闪电行动上演。源贺凭借禁军统领的身份,带着小弟们(精锐甲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冲进皇宫,把还在做美梦的权阉宗爱当场拿下(估计宗爱最后的表情是懵圈的)。·完/本`神,站^ -更_新!最*全?干净利落,平定政变!然后,他们恭恭敬敬地把时年13岁(虚岁)的皇孙拓跋濬(文成帝)扶上了龙椅。源贺因这份“定鼎之功”,爵位蹭蹭涨,晋封西平王!这波操作,堪称“帝国拯救者”,含金量十足。
你以为这就完了?源贺同志作为“帝王导师”的角色还在继续。二十年后(公元471年),当时的皇帝献文帝拓跋弘,不知道是受了啥刺激还是想提前退休享受生活,突发奇想,打算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这脑回路,让满朝文武集体石化,内心疯狂弹幕:祖宗家法呢?父子相传的规矩呢?但谁也不敢吱声,毕竟皇帝最大嘛。这时,我们的老同志源贺(此时已是德高望重的太尉),顶着满头白发,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他中气十足,嗓门洪亮(脑补一下老干部发言):“陛下!父子相传,这是祖宗定下的万世法度!怎么能随便改呢?必须传给皇子拓跋宏(后来的孝文帝)!” 在朝堂上跟皇帝和一帮可能想投机的大臣据理力争,唾沫星子估计没少飞。最终,他的坚持赢了!年幼的拓跋宏成功上位。历史证明,源贺这关键一“扶”,扶得那叫一个准!他扶上去的这位孝文帝拓跋宏,后来搞了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源贺这眼光,妥妥的战略投资大师!
第四幕:仁心与铁律——法典改革家与“天下第一”地方官
源贺同志不仅会打仗、会搞政治,还非常有“人情味”。他发现北魏当时的法律,严苛得有点离谱,动不动就株连,连不懂事的小娃娃都不放过,死刑犯的名单长得能当地毯铺。老同志看不下去了,挥笔写下一份石破天惊的提案(上书)。
娃娃免责条款:谋反这种重罪,家里13岁以下的小孩子,就别跟着砍头了(“谋反者,13岁以下亲属免死”),给老源家留点香火(哦不,是体现人道)!
边疆再就业计划:那些过失杀人、打架斗殴致残之类的非恶性罪犯,也别一刀切砍了,发配边疆去当戍卒(“过失杀人等非重罪改判戍边”),既能改造思想,又能充实国防,顺便开荒种地,一举多得!
文成帝拓跋濬一看这奏章,眼睛都亮了:“妙啊!源爱卿真是省钱(省人命)又省心(增兵源)的小天才!” 立马批准执行。新法一推行,效果立竿见影,当年监狱就空了大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边境线上则多了一批“戴罪立功”的拓荒者。老百姓私下都传:“源王爷一张纸,救的人比庙里的菩萨还多!”(“生济之理既多”)。这波操作,堪称北魏版的“宽严相济”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典范。
后来,源贺被外派到地方“挂职锻炼”,担任冀州刺史。这位“王爷刺史”一点架子没有,深刻践行“以人为本”。有一年闹大旱,颗粒无收,老百姓眼瞅着要饿肚子。隔壁州的刺史们正忙着催租催粮,准备“超额完成kpi”。源贺呢?反其道而行之,大手一挥:开官仓!放粮赈灾!手下官员急得直跳脚:“大人!使不得啊!这会影响咱们的政绩考核(课绩)排名的!” 源贺捋着胡子,笑眯眯地指着地里蔫了吧唧但还没死透的麦苗说:“慌啥?让老百姓先吃饱肚子,留足种子。等缓过劲来,秋后他们自然会加倍还上。这叫可持续发展!” 结果呢?当年冀州不仅没饿死人,秋后赋税反而交得最多、最好,政绩考核真拿了个“天下第一”(“政绩为天下第一”)!老百姓感激涕零,自发在州衙门口给他立了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