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没有了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19章 高昌北凉末主沮渠安周:西域流亡王的狂飙、种田与绝唱

实盛产葡萄)的西域角落重建了北凉政权(高昌北凉),硬生生给沮渠氏续了十六年的香火。这份在绝境中开辟新天地的魄力与坚韧,堪称十六国流亡政权中的“励志典范”。

文明快递,汉风西渐: 在他统治的高昌时期,汉文化不仅没在西域断档,反而得到了强有力的巩固和传播。他重用汉族士人管理国家,把中原的行政管理、农耕技术带了过来;他进献中原典籍给刘宋,表面是拍马屁,实则是向西域宣示“咱这有文化”;他大力推广佛教,而当时的佛教本身就融合了大量汉文化元素(想想那些佛像的衣纹和寺庙布局)。高昌在他手里,成了汉文化、西域本地文化、中亚乃至印度文化交汇融合的“超级枢纽站”,为后来唐朝在西域设西州、搞“一国两制”(羁縻府州)铺好了深厚的文化路基。说他是西域版的“文化传播大使”,一点不过分。

种田治国,奠基未来: 他推行的军屯民屯政策,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系统性地开发了吐鲁番盆地,把高昌从一个中原王朝的偏远边防站(郡县),实实在在提升成了一个拥有独立政权架构、具备较强经济实力(能养活军队和官员)的绿洲王国。唐代西州(高昌故地)能成为繁荣的西域重镇,安周同志早期“打下的基础,种下的田”,功不可没。

尾声:漫天黄沙中挣扎的身影

沮渠安周的故事,是十六国乱世末期一曲混杂着流亡者的仓惶、冒险家的孤注一掷、统治者的权谋、农垦队长的实干以及末路英雄悲怆的复杂交响乐。他像一颗被北魏风暴从河西走廊连根拔起、吹向西域的种子,在吐鲁番的绿洲上顽强地扎下根,努力地开枝散叶,最终还是在柔然更猛烈的风暴中被彻底折断。如今,当我们站在吐鲁番交河故城那沧桑的断壁残垣前,或是凝视着博物馆里那块承载着虔诚与王权的《沮渠安周造佛寺碑》残石(原碑被德国人抢走藏柏林了,啧!),戈壁的风呼啸而过,仿佛还在低语,诉说着那位匈奴王子穿越沙海的滚滚烟尘,佛寺落成时的悠悠钟声,以及最后那场淹没一切的铁骑轰鸣。他的身影,早已融入西域的漫天黄沙与历史的长河,提醒着我们:在宏大历史车轮无情碾压之下,那些个体命运所迸发出的壮烈挣扎、不屈意志和留下的文明印记,同样值得被历史铭记——哪怕他最终,只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绝唱。

仙乡樵主读史至此,有诗咏曰:

祁连梦断走流沙,孤帜西驰卷暮霞。

佛窟千龛浮塞月,驼铃万里碎胡笳。

忍收侄戟霜刀冷,笑受南封雁帛赊。

血沃高昌春草碧,残碑犹刻汉家鸦。

又有词《满江红》,叙沮渠安周守高昌旧事:

大漠孤悬,烽烟里、危旌斜猎。

胡骑压、柔然弓劲,雁翎书绝。

驼泣龟兹盟已烬,玉关路断霜尘冽。

困沙城、四顾尽豺狼,西风噎。

残垣赭,寒月缺。鞍未卸,金瓯裂。

纵身如飘絮,骨铮如铁。

剑指北辰星欲坠,心燃劫火眸光彻。

待明朝、颅掷处惊雷,祁连血!

不想错过《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没有了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