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县里画展,登上专栏
这消息砸下来,林东脑子都有点懵,跟听戏似的。$?看·e书&屋°? .¢?追¥最ˉ^>新·′o章<节+t
白雪那几张画,没声没响地,真就在县城展出,还登到了报纸上!
这年头,上报纸可是大事!意味着得到了官方认可!
“走!还愣着干啥!”
李长山比林东还猴急,一把薅住林东的胳膊。
“赶紧的!去知青点喊上白雪那闺女!咱现在就套车去县里!亲眼看看去!”
……
还是老张头那辆老掉牙的驴车,还是那条坑坑洼洼往县城去的土路。
驴子慢悠悠地甩着尾巴,车轱辘压在干硬的泥地上,“嘎吱嘎吱”响。
但这一回,车上三个人的心境,跟来时那真是天差地别。
李长山揣着手,坐在车辕上,嘴里哼着跑调的《打靶归来》,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
林东心里跟揣了个兔子似的,期待又有点不敢全信,琢磨着这事儿的后续影响。
白雪缩在车厢角落里,两只手紧紧攥着衣角,脸蛋红得像熟透的山里红,眼里还带着点儿做梦似的恍惚。
好不容易颠簸到了县城。
文化馆还是那座灰扑扑的两层小楼,瞅着有些年头了。
但今天,门口破天荒地扯了条红布横幅,上面用白灰水,刷着几个歪歪扭扭、但挺显眼的大字:
“靠山屯知青,白雪狩猎题材画作展”
字儿写得不算多规整,但那股子认真劲儿,透着一股子郑重其事!
三人下了车,整了整衣服,走进文化馆。*¢第÷{一%1?看?书<×网}? ?~已¨¢发>布?最e@新?章×节:
里面比上次林东和李长山来供销社时安静,但人也不少。
一楼那个原本可能堆放杂物的小展厅,今天收拾得挺利索。
墙上挂着七八幅画,正是白雪画的那些,包括《兴安猎影》、《雪原追踪》等等。
画用最简单的木条钉了个框子,框子是旧的,漆皮都掉了些,但总算比卷在纸筒里像样多了。
展厅里,零零散散站着十几号人,正对着墙上的画指指点点,压低了声音交头接耳。
“哎,老张,你看这幅画的熊瞎子,嘿!真带劲儿!那眼神,跟活的似的!”
一个穿着蓝色卡其布工装的中年人指着那幅画,仿佛自己是那个打猎的人。
“是啊是啊,这林子画得也好,你看那雪,那雾气,瞅着就让人打哆嗦!”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回应道。
“画上这拿枪的是知青吧?真不容易啊,这大山里头……”
“听说是靠山屯的,那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偏,能画出这水平,不简单!”
来看画的人,各色各样。-2/s¢z/w`./c+o-m′
有戴着厚瓶底眼镜,一看就是知识分子的;也有穿着打补丁衣裳,满脸好奇的普通市民。
他们看得很专注,脸上表情各异,有惊叹,有好奇,也有对画里那份艰苦生活的唏嘘感慨。
林东、白雪、李长山三人,悄没声地站在人群最后面,听着这些议论。
一股热流从心底涌上来,浑身都暖洋洋的。
尤其是白雪,她看着自己的画,就那么大大方方地挂在墙上,被这么多人围着看,认真地讨论着……
她眼睛里像是有水光在闪,攥着衣角的手指节都发白了,微微发着抖。
“小白,看见没?我说啥来着?你的画,就是好!”
林东凑到她耳边,压低声音说,语气里带着由衷的骄傲,比自己得了奖还高兴。
白雪用力点点头,眼圈有点红,嘴角却忍不住向上弯起一个羞涩的弧度。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板正的灰色中山装,戴着金丝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
注意到了他们,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走了过来。
“是靠山屯的李支书和林东同志吧?这位,想必就是白雪同志了?”
“哎呀!王馆长!您好,您好!”
李长山赶紧上前一步,热情地伸出粗糙的大手。来人正是文化馆的王馆长!
“可把你们给盼来了!”
王馆长握住李长山的手,用力摇了摇,显得很热情,
“白雪同志这几幅画,在我们这儿反响不小哩!连《兴安日报》的记者同志都给惊动了!”
“这都得感谢您!感谢您给咱农村知青机会!”李长山是真心感激。
“哎,话不能这么说,是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