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惺惺相惜
历史上的《明·大诰》,是朱元璋为了从重处理犯罪特别是官吏犯罪,就将自己亲自审理的案件加以汇总,再加上就案而发的言论,合成一种训诫天下臣民必须严格遵守的刑事特别法。,e*r+c\i*y\a?n¨.`c?o!m′
听起来好像十分符合大陆法系中的案例判定,以过往经验来确定犯罪与否以及惩罚轻重。
可实际上,朱元璋的这部《明·大诰》的地位,实际上是相当于宪法,因为大诰处罚比《大明律》都要重,而且其效力在法律之上。
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当时认为,元朝失败的原因是朝廷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
因此朱元璋便开始主张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洪武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立法,以严法重刑绳诸吏民。
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有接连发生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之类的事情,且屡见不鲜,怎么杀依然还有人铤而走险,所以朱元璋不得不为之的原因在里面。
有了目标,朱元璋头脑瞬间一清,也不会再胡思乱想,反正不过是杀几个人,那大不了以后杀的有理有据一些不就是了,同时对周远增加敬佩。_0+7·z_w¢..c·o^m/
果不其然,反正只要是有什么不好拿的主意或是困惑,过来找周远来解惑准是没错。
只不过虽然朱元璋想通了,但是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才来一趟,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好像有点太亏了,毕竟不管怎么说,他还帮着周远喂了猪呢……
所以顿了顿后便又问道:“周老师说的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清廉的官场,全靠杀鸡儆猴以期望他们能保持本性万万不可,还是需要律法支持,只是我还有一事不解。”
“朱村长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嘛!”
“周老师觉得一个好的官应该是什么样的?”朱元璋有些郑重的问道。
周远不知朱元璋为何要问这种问题,却还是依照着自己的理解言道:“首先,现在外面已经不叫官了,而是叫公务员,或者说人民的公仆。”
“那如果朱村长问的是古代的官员的话,那我便觉得,所谓好官,在《西山政训》中记载的便已经很明白,需知晓何是为官四勉,何谓去民十害。”
《西山政训》出自宋朝,一个名叫真德秀的大儒所写,真德秀算是朱熹的学生,深得朱熹真传,被视为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与魏了翁齐名,创“西山真氏学派”。}E 周远虽然觉得朱熹的学说理论绝对称得上一句封建愚昧,但是身为朱熹弟子的真德秀的理论却是有些可取之处的的。 真德秀自幼出身贫寒,父亲早亡,还是靠着倒插门给人当上门女婿,这才有资本继续求学读书。 之后的仕途也称不上是顺遂,十八岁之时便高中举人,次年登进士第,正是意气风发之际,却因无银两在朝中打点,所以无资格留京任职,被发配到了偏僻地方当了一人通判。 再之后几经调任,因不满史弥远的降金政策,写了几篇文章讥讽,得罪了权臣,导致自己的仕途,几乎是那里苦那里偏,就被调到那里去。 一直到三十年后,史弥远死,其余党羽也被贬降,而他几乎将整个大宋清苦地方的官职任了个遍,但政绩却依旧漂亮的真德秀这才得到了提拔,最高官至户部尚书,后又升任参知政事,大概相当于副相,只是还不等他有什么作为,就已经患病不得不辞官。 可以说真德秀虽然是朱熹的弟子,但毫无疑问他是个能做实事的,尤其是他特殊的仕途,几乎将大宋的官场看的一清二楚,之后便写出了《西山政训》。 此书的内容大概便可以称之为封建社会时期的公务员守则。 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之后不再是之前那般大字不识一个,但终究也不是宋濂那种学富五车的大儒。 真德秀虽然在宋时算是一代大儒,但终究名头比不上他的老师,因此,朱元璋必然是没有看过什么《西山政训》的。 “周老师……什么是为官四勉,什么又是去民十害?” 周远微微一笑,耐心的解释道:“所谓为官四勉,第一勉便是律己以廉,西山政训所写,视万分廉洁仅为小善,贪污受贿便为大恶,如蒙不洁,纵有万美不可自赎,故为四勉之首,廉洁是为官之本。” 朱元璋听的差点要鼓掌了,这第一勉,便极为符合他的想法,他最注重的便是贪腐问题,一句廉洁乃是为官之本,便已经让朱元璋想要回皇宫后,找出这本什么《西山政训》仔细的看一看了。 然后周远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