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考试进行时
和郭开一样,用油布给自己布置一个小棚子的考生不少,大多都是曾经在元朝时参加过科举的老者,或是家中曾经出过官的考生。??优1±.品:&×小?×说<@?网×= $=?更?}\新?-.最+,全·?;
而没有准备油布的考生则或是不以为意,或是脸上呈现懊悔之色。
不说大风大雨的极端天气,就说正午太阳直射之时,有一块阴凉遮一遮刺眼的阳光也是好的。
等郭开将自己的小棚子支好,这就已经五更天了,天色开始泛青,待得一声锣响,这科举乡试便算是开始了。
由外面站着的号军敲打号舍,然后送上考题,历史上,由于科举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在嘉靖朝的时候对科举进行了许多改革。
便比如现在这乡试题目,必须在考试当天,由主考官与监临官临时翻书决定,而且准许给考生出胡乱截搭的怪题。
只不过现在是洪武,而且距离上一次科举甚至还要追溯到元朝的十几年前,所以没有那么多规矩,这考试题目提前两三天就出了,而且不准出扰乱经义截搭题。-g/g~d\b?o,o?k¨.!c!o*m\
这所谓截搭题意思就是将科举考试时将经书语句截断牵搭作为题目之意。
这可不同于后世的阅读理解,因为后世的阅读理解再怎么刁钻,终究也只是一篇文章,而一道截搭题,则是在四书五经中找好几个不同的文句中截取些文字搭起来组成的题目。
题目本身就是胡拼乱凑的,然后对于考生来说,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那就是要辨明截搭题的来源,即从书中的那些句子中截取出来的,然后要根据被截取的句子的本来意思,再结合题目的意思,二者结合,然后再进行作答。
这种题目堪称是离谱,难易暂且不说,因为出自四书五经,所以竟然还是有标准答案的!
只要偏离了出卷人本意,那就算你是不合格。
对比一下,就是相当于后世的阅读理解,能够得满分的条件是,试卷上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和参考答案一模一样!
为何都说明清后期的科举都是看谁的锦绣文章写的好谁就能中状元?
原因就在这截搭题上,一点都不思求变,还是将思维限制在那几本上千年前的书上,那既然这样,除了能在文章的文笔
就算是那几本书了不得,写那些书的人都是圣人,却也不至于如此的不思进取。o|μ如&¨文*#a网ˉ !/最?e新|}-章§??节£3>更|-新μ快}?
只不过现在朱元璋听了周远讲了那多多后世的事,自然不会再重蹈覆辙,这一次命令出考卷的宋濂,严格要求,考卷的题目绝对不能初见截搭题。
所以当试卷一发到手,考生们绝大部分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一遍试卷,当发现没有截搭题之后,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声音。
一群人欢呼,一群人则是唉声叹气。
欢呼的自然是觉得截搭题不是自己强项的人,而唉声叹气的,多半就是因为害怕这截搭题,所以最近这段日子,甚至于最近这几年,都在苦练截搭题的人……
郭开是属于欢呼的那种类型,此时天光渐亮,已经开始有了青白色,郭开也点上一旁的烛台,然后一边思考着考卷上的题目,一边在一旁研墨。
大明科举的强度非常之高,虽然只考一天,但是却要作足足七篇八股文,其中有关《四书》的题三道、《五经》的题四道,而且必须在黄昏时刻交卷。
也就是说,真正留给考生的答题时间只有一个白天,这足足七篇八股文够考生忙活的。
等到了清朝的时候,就要时间宽裕得多,考试内容虽然多了诗词和对联,却给了三天两夜的时间答题。
而这八股文的意思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且书写时,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有相应的规定。
可以说,写八股文,便相当于是带着镣铐在跳舞,即便是对于四书五经有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但是也只能在这个框架下作答。
郭开看向手中试卷,明朝第一次科举乡试,出题算不得太难,扫了一眼郭开自认为没有能难到自己的题目,直接提笔就开始作答。
等到了中午,便已经答完了三道关于《四书》的题目,而他这个速度甚至还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因为此时已经有人交卷了……
交卷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