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百三十三章 问题

第三百三十三章问题

最近这几日,朱棣放出去的那些哨探们,也都陆陆续续的回来了,同时也带给了朱棣一些不一样的消息!

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甘肃前线的战事,蒙古人已经开始小规模的攻城了,这显然十分的不正常。{?±精?*武?}1小_@说¥网a &?更

如今已经入冬,冬天用兵,本就算不得什么良机,大明敢在冬天用兵,那是因为河运发达,还有虽然已经被废除的盐引制度。

不管盐引制度的弊端,但是至少完善了大明的后勤路线,这是那些商人们一辆辆粮草换盐引的马车测量出来的。

可是蒙古人却没有这些,游牧民族,冬天本就难熬,不然也不会这千百年来,秋收一过,便总有游牧民族南下进来打秋风。

所以,这群蒙古人突然开始攻城,已经不仅仅是不智,而是已经有些诡异了。

只不过不管为何,但是蒙古人既然想打,李文忠自然也就应着了,甚至巴不得这些蒙古人打的再凶点,反正他雄踞兰州城,兵强马壮又有城坚厚墙,河水未冻,大明的后勤畅通无阻。

打吧,打的越多,这群蒙古人死的便越多!

等这群人死干净了,甘肃自然便平定了,到时候便按照原定计划,夺取嘉峪关,随后大军征讨陕西的李思齐。·x`i¨a?o*s¨h,u.o¢y+e¢.~c-o-m.

当朱棣看到哨探送来的这份战报时,也是没有想明白这群蒙古人是怎么想的。

如说是因为害怕自己收缩势力,自己以后无法再进入甘肃,那完全可以收缩力量,把嘉峪关死守住,待得来年开春再说。

诡异,便是对于这些蒙古人行动的最好形容!

朱棣也是因为这份诡异,所以派出了更多的哨探出去,甚至于,连带着薛平元也一同派了出去。

然后在等待后续的消息时,朱棣又遇见了一件麻烦事!

柴火不够了!

其实,之前沈文俊所说的,城中缺柴,固然是故意为难朱棣,但也算是半真半假的话,并非完全是瞎编的。

民间有句俗语,“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其中柴可是排在第一位的,同样是俗语,“不当家不止柴米贵”,也是柴比较重要。

明清主管炭火供应的机构,叫“惜薪司”,意为爱惜薪柴,而后世现代人最关心的词汇“薪水”,在古代的本意其实也是指的薪柴与生活用水。/$兰?兰÷|文*学? )?)免?D·费+{阅?t读-:

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柴不就是木头么,漫山遍野都是,这东西有什么好稀缺的。

可实际上,先是就是如此,尤其是在北方,因为自然环境差异,北方地区不像南方有大量速生的苇草可充当燃料,只能砍伐多年生的高大乔木,而后者生长速度相当缓慢。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可不是后世现代化进程时发生的事情,事实上早在封建王朝还没有建立的时候,这种伐木取火的行为已经存在,持续了足足上千万年了。

《梦溪笔谈》中便曾记载道:“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这个童字,便是通秃字!

齐鲁之地尚且如此,更何况甘肃镇为属西北,大片的沙漠地貌,树木总共就这么多。

这种缺木的现象,甚至造成过不少的祸端,在大宋的神宗时期,西北百姓当真是砍无可砍了,目力所能及之处,林木尽绝,然而冬天总是要过的,缺薪少柴的民众只能把主意打到别的地方。

这个别的地方,也就是桑枣树,而桑枣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砍伐桑枣无异于饮鸩止渴。根据北宋律法,伐桑树三工以上,首犯处死,从犯流放。

在律法最为松弛的宋朝,能立下这般重刑,可见当时情况有多么恶劣。

甚至于北宋时还有一例子,在北宋末期,金兵包围汴京城,首先告急的不是粮食,而是燃料。

薪柴不济,宋钦宗不得不开放皇家园林供民众采伐,几天之后,竹木被砍伐一空,人们又开始拆亭台楼阁,途中还发生了楼台倒塌、哄抢、踩踏等事件,导致数百人因此丧生。

这便可见对于北方的百姓来说,御寒取暖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生存劲敌,甚至于可能还要排在饥饿之上。

毕竟没有粮食,还可以去吃树皮,挖野草,甚至是吃人肉……但是没有柴火取暖,就是没有!

所谓的西北苦寒之地,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

富裕人家倒是还好些,即便天气再冷,也能买到薪柴,身上穿着的也是棉衣和

不想错过《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