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链的最后一环是李树林的行动轨迹。通过全县监控拼接,警方还原了他案发当晚的路线:19:00翻墙入院,19:30铺好褥子躲进床下,22:50听着崔秀琳的电动车声心跳加速,23:00电话惊叫后失控杀人,23:15拖尸南院,23:25翻墙逃离,0:00返回宿舍时,鞋底的红土还没完全干涸。
“他的时间掐得很准,”张建国在案情总结会上指出,“但百密一疏。每个罪犯都会留下痕迹,或在现场,或在心里。李树林留下的,是鞋底的红土、绳子的断口、还有他面对证据时无法自圆其说的慌张。”
第九章的结尾,张建国站在物证室玻璃前,看着排列整齐的证据:运动鞋、尼龙绳、菜刀、手套、手机。这些物品曾是李树林自以为是的“完美犯罪”工具,此刻却成了绞紧他脖子的锁链。他想起李树林最后说的话:“其实我可以活得很正常,上班、下班、娶媳妇,可我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从小就这样。”
窗外,吴桥县的秋雨开始飘落,案发现场的院墙上,鞋印拓片被雨水冲刷得更加清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细节,那些自以为是的躲藏,终将在证据链闭合的瞬间,让所有罪恶无所遁形。而崔秀琳藏在米缸里的1200元现金,终将随着女儿的学费单,成为这个悲剧里最刺痛人心的注脚——有些东西,本应属于生活的温暖,却因一念之差,永远定格在那个血腥的夏夜。
喜欢中国凶案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