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一望无际,虽己入冬,却能想象到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
杨宪治理关中六年卓有成效,伊始便贴出《安民十二策》,首条便是“复籍归田”——凡流散百姓持旧户牒返乡者,除可赐予永业田三亩外,每丁额外分给皇田七亩,官府供耕牛一头、铁犁一具、稻麦种三斗。
关中旧有龙首渠、郑白渠等灌溉系统,因战乱淤塞多年。
朱文正征服瓦剌后,征发瓦剌牧民两万,组成“渠工营”,交予杨宪。杨宪也颇为争气,自己头戴斗笠、脚穿麻鞋,每日在渠边督工。
他采纳当地老匠建议,在龙首渠上游修筑简易水闸,又沿渠栽种耐旱的榆树、槐树固堤,修复扩建郑国渠、三白渠,灌溉面积超越秦汉。
当清澈的渠水重新流入长安北郊的万亩良田时,百姓跪伏渠边,称其为“杨公渠”。据《长安府志》载,当年秋熟,仅泾阳一县的稻米、小麦产量便较洪武元年增长六成。
关中平原再度成为膏壤沃野、天府之国,关中八百里秦川稻麦轮作,维持双丰格局 ,彻底摆脱对川蜀地区的粮食依赖,实现自给自足。
洪武盛世俨然己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