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几个月后,建文朝的旧臣也清理得差不多了,朝堂上下一片“新气象”。朱高煦估摸着朱棣应该有空闲了,便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屁颠屁颠地进宫了。
“父皇,儿臣最近研究造船,颇有心得,特来向您请教!”朱高煦一进御书房,就开门见山,绝不拐弯抹角。他知道朱棣喜欢直来直去。朱棣正批阅奏折,头都没抬:“哦?你最近为何沉迷造船了?”“父皇,您还记得那晚的大火吗?烧得人心慌啊!”朱高煦一脸痛心疾首,就差没挤出几滴眼泪了,“你的侄儿允炆至今下落不明,不如下西洋看看他是否逃到了海外。”朱棣放下手中的奏折,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他抬眼看向站在御案前的朱高煦,这个儿子,平日里只知道舞刀弄枪,什么时候对造船也感兴趣了?还说什么下西洋看看失踪的侄儿,这倒是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儿臣听说,西洋那边有一种船,叫什么……阿拉伯三角帆船,比咱们的宝船更适合远航。”朱高煦小心翼翼地说道,眼睛却紧盯着朱棣的表情。“哦?”朱棣来了兴趣,“你从哪儿听说的?”“儿臣最近在研究造船的书籍,无意中看到的。”朱高煦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儿臣还听说,这西洋的船,不仅帆不一样,船体结构也跟咱们的不一样,他们好像更注重船壳的强度……”朱棣点了点头,示意朱高煦继续说下去。“是啊,父皇!”朱高煦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改进方案,“儿臣想,咱们的宝船,可以在保持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借鉴西洋船的一些长处。比如,可以用双层甚至多层船壳,中间填充沥青和碎石,这样既能防水,又能大大增强船体的强度!”朱棣听得连连点头,他虽然不懂造船,但也能听出朱高煦的方案似乎很有道理。“父皇,儿臣还想到了一个赚钱的法子!”朱高煦见朱棣来了兴致,趁热打铁,“您不是一直想下西洋,宣扬我大明的国威吗?可这下西洋,花费巨大啊!儿臣琢磨着,咱们可以一边下西洋,一边做生意嘛!”“做生意?”朱棣皱了皱眉,“跟谁做?做什么?”“当然是跟那些番邦小国做生意了!”朱高煦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咱们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在他们那儿可是抢手货!咱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换他们的香料、宝石、药材……这一来一回,利润可大了去了!”朱棣本来就有下西洋补充内帑的想法,他放下手中的朱笔,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眼神在朱高煦身上来回扫视。“你小子,平日里只知道舞刀弄棒,什么时候对这造船、经商也感兴趣了?”朱棣的声音不轻不重,听不出喜怒。朱高煦嘿嘿一笑,挠了挠头,露出一副憨厚的模样:“父皇,儿臣这不是……这不是想为您分忧嘛!再说了,儿臣这也是为了大明好,为了朱家江山好!”朱棣听了,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小子,虽然有时候不着调,但这话倒是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你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朱棣缓缓说道,“不过,这造船可不是儿戏,你真有把握?”“父皇您放心!”朱高煦拍着胸脯保证道,“儿臣保证完成任务!”“罢了罢了,朕就信你一回!”朱棣大手一挥,“朕准了!你就放手去干吧!需要什么,尽管跟朕说!”朱高煦心中狂喜,但脸上却不动声色,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儿臣遵旨!儿臣一定不负父皇所望!”他心里暗暗得意:老头子,这下你可上钩了!等我的新式宝船造出来,你就等着瞧好吧!到时候,我不光要下西洋,还要去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