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高亢。
“而且,不只是这《文字大典》。”“殿下。”“此事,有劳先生费心。”书房内的气氛,一时间轻松而热烈。“这汉语拼音的审音定调之事,便由你来总领。”“总不能让宋公和刘秀才这等斯文人,天天去跟那些油滑的工匠磨嘴皮子吧?这得罪人的活,我来!”他的声音都有些发颤,显然是被这突如其来的任命给惊着了。那刘姓秀才闻言一怔,显然未曾料到,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略带紧张。“名曰,《文字大典》!”他眼中闪烁着一个学者面对毕生事业时的光芒。他这番话,不疾不徐,却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决断。“为国为民,为我华夏文脉在这新大陆的传承与光大,殿下此等深谋远虑,老朽……平生未见。”“今日议事畅快,孤心中亦是快慰。诸位先生,这注音与编典之事,非一朝一夕之功,咱们慢慢来。”钱儒生更是眉开眼笑:“好!好!今日定要与殿下,与诸公,痛饮一番!”他站起身,在屋内缓缓踱了几步。“不仅要收录古今常用汉字、生僻字,更要做到释义简明。”这几个字,掷地有声,回荡在简陋的书房内。“有了统一的语音,便捷的识字工具,海量的书籍,才能真正打破地域方言的壁垒,强化‘官话’的权威。”他缓缓站起身,整个人的气势似乎都变了。朱高煦含笑点头,转向周儒生。“孤要编的这本《文字大典》,是要另辟蹊径。”“这才是《文字大典》与以往字书最大的不同,也是它能真正利于万民的关键!”周儒生听得暗暗咋舌,他伸出粗壮的手指,像是在盘算这浩大的工程。“殿下,此法若能功成,实乃开启民智,教化万民之无量功德!”“殿下高瞻远瞩,老朽受教。”“俺瞅着,比建一座新城还费神!”“两者相辅相成。知音不知形,或知形不知音,皆可由此书寻得答案。”这法子,简直是给那些能念出来却写不出的字,指了条明路。“殿下这手笔……可真不小啊!”“殿下,宋公,编纂《文字大典》这等雅事,老周我虽然粗疏,但也愿效犬马之劳。”他拍了拍胸脯。“既然殿下已有定夺,老朽自当遵从。”“为此,孤准备专门设立一个‘印书馆’,与编纂《文字大典》的诸位先生专项对接,确保字典一旦编成,便能以最快速度刊印。”他转向宋老先生。“学生定当竭尽所能,不敢有丝毫懈怠,必将这汉语拼音的审音定调之事办得妥妥当当,为《文字大典》的编纂,献上绵薄之力!”他目光扫过众人,一字一顿,声音清晰而有力。“殿下是想……重修《说文解字》那般的字书?”刘承宗站在一旁,听着几位前辈的慷慨陈词,只觉得热血沸腾。宋老先生听着,眼神复杂地闪烁了几下,最终缓缓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