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他“民本”的治国理念,也强调了“务实”的为政之风。
至于策论题,朱高煦结合当前大秦帝国面临的最核心的几个问题,拟定了一道总揽全局的题目:“新大陆地广人稀,物产丰饶,然亦有土著杂处,民心思变之虞。今我大秦立国于斯,当以何策,方能平衡开垦拓荒、防夷扰边、安置流民三事,以达长治久安之境?”这道题,看似宽泛,实则处处都是考较。如何大规模开垦而不竭泽而渔?如何对待原住民,是剿是抚,还是恩威并施?如何将数以万计的新移民妥善安置,使其尽快融入大秦,成为帝国发展的助力而非负担?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深思熟虑的对策。最后是算术题。朱高煦结合新大陆的实际情况,出了三道应用题。第一题:某农民家有良田五百亩,每亩亩产一石粮食,若以十税一的方式缴纳税收,那请问该户居民今年应该收多少粮食作为税收?第二题:一支船队计划从瀛角城运载一万名移民至新大陆。大型宝船每艘可载五百人,补给船每艘可载二百人,但每艘宝船需配备至少两艘补给船以确保航行安全与物资供应。问:为运送所有移民,至少需要多少艘宝船和多少艘补给船?其最小组合方案为何?第三题:亲卫某部满编一百人,其中军官十人,月饷各十两白银;士卒九十人,月饷各三两白银。此外,每人每月伙食费标准为一两白银,马匹草料费每匹每月亦为一两白银。问:该部亲卫一月所需军饷、伙食、草料总开支为几何?若帝国财政拨付该部年度预算为五千两白银,是否足以支撑其全年开销?若不足,差额几何?这三道算术题,看似简单,却分别对应了税收计算、民政运输和军事财政三大领域的核心计算能力。朱高煦要的不是能吟诗作对的酸腐文人,而是能动手算账、解决实际问题的干练官员。试题拟定完毕,朱高煦下令民政部即刻张榜公布考试规程,并负责核验报名者的身份。一时间,新京城内,凡是有些大明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大明本土郁郁不得志,或是家道中落,才冒险远渡重洋来到这片新大陆。如今,大秦帝国开科取士,无疑给了他们一个重焕生机、出人头地的机会。考试地点,就设在新京城内一座临时搭建起来的大院内,简单搭建了数百个考生带的单人间。虽然简陋,但四面通风,光线充足,足以容纳百余人同时应考。考试之日,天刚蒙蒙亮,考场外便已聚集了不少考生。他们大多穿着浆洗干净的旧儒衫,神色间既有紧张,也有期待。民政部的官员仔细核验了他们的身份文牒和功名证明,方才放行入场。朱高煦并未亲临考场,但他早已安排了亲卫在暗中巡查,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考试从清晨持续到傍晚,考生们奋笔疾书,绞尽脑汁。当最后一缕夕阳从窗棂间斜射而入,交卷的钟声敲响,考生们才如释重负般地走出考场,脸上带着疲惫,也带着对未来的期盼。批阅试卷的工作,由朱高煦亲自主持,内阁几位核心大臣协助。灯火通明的御书房内,朱高煦一份份地翻阅着考生的答卷。四书五经的部分,大多中规中矩,能看出这些读书人还是有些底子的。但到了策论和算术,高下立判。不少人的策论,依旧是空话套话连篇,引经据典,看似洋洋洒洒,实则言之无物。算术题由于这是新大陆第一次官员选拔考试,出的题目相对简单,因此基本都能答对,但是朱高煦主要看他们的解题过程,看看有没有需要的人才。他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能用创造性思维的人。内阁首辅林永康等人也是连连摇头,神色凝重。看来,这批的读书人,似乎监国太子不太满意。就在朱高煦快要失去耐心之时,一份笔迹算不上隽秀,但字字清晰的策论答卷,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份策论的开篇,便直指新大陆当前的核心矛盾:地广人稀,劳力不足,以及与原住民的复杂关系。其论述虽然略显青涩,但条理清晰,颇有见地。尤其是在论及如何对待原住民时,此人并未一味主张征伐或安抚,而是提出了一种颇具新意的思路。“……新大陆土著,其性悍勇,然亦有恭顺者。若加以教化,授以文字,使其通晓大秦律法,熟悉我华夏耕作技艺,未尝不可择其贤能者,充任乡里保甲之长,或为屯田、工坊之佐贰。如此,既能安抚土著之心,使其渐慕华风,亦可补官吏之不足,缓解劳力之短缺,实乃一举两得之策……”“以归化土著充任底层吏员?”朱高煦的指尖在“归化土著”四个字上轻轻敲击,眼中闪过一道精光。这个想法,可谓大胆,却也并非全无道理。新大陆的原住民部落众多,关系错综复杂。若能将其中一部分亲善大秦、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