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岭南美术馆则定期举办国际艺术展览,彰显城市文化品位。
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在东莞实现了有机统一。同沙生态公园碧波荡漾,黄旗山城市公园绿意盎然,松山湖环湖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热门打卡地。茅洲河从污染“重灾区”变身生态景观带,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展现了东莞治水攻坚的决心与成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六、民生福祉的幸福答卷
东莞始终将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领域,全市公办中小学学位供给持续增加,2023年新建改扩建学校38所,新增学位5.6万个;与大湾区高校共建联合研究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三级医院达17家,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际医疗平台——滨海湾新区港澳药品医疗器械应用示范中心投入运营,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国际医疗服务。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28家,“智慧养老”服务覆盖全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居住证“一证通办”,积分入学、积分入户政策让新市民扎根东莞。同时,东莞积极推动“民生大莞家”品牌建设,累计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超2万个,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七、未来征程的宏伟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莞锚定“双万”城市新坐标(万亿gdp、千万人口),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3.8%,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在产业升级领域,重点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城市治理上,东莞将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智慧城市标杆;在生态领域,持续推进“万里碧道”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擦亮“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三张城市名片,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微-趣·暁/税_枉? `已^发¨布,蕞+欣-彰_结`
从岭南古邑到国际都市,从农业县到万亿之城,东莞用四十余年时间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中心奋勇前行,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岭南水乡的古韵新章:解码东莞市元园江园镇的多维发展图景
一、地理坐标中的生态肌理
元园江园镇地处东莞市西部核心地带,位于东经113°36′ - 113°42′、北纬22°56′ - 23°01′之间,镇域总面积达42.3平方公里。其东接万江街道,南邻道滘镇,西与洪梅镇隔河相望,北靠中堂镇,形成“四镇环伺、三江交汇”的独特区位。东江、倒运海水道与厚街水道在此交汇,勾勒出全镇“三横九纵”的水网格局,河道总长度超过75公里,河网密度达1.8公里/平方公里,堪称珠江三角洲水网体系的“微缩模型”。
镇内地势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缓坡形态,平均海拔仅2 - 3米,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5c,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充沛的雨水与温暖的气候滋养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镇内现存湿地面积达5.2平方公里,分布着大片红树林与芦苇荡,成为白鹭、池鹭等20余种候鸟的栖息地。土壤以水稻土和赤红壤为主,肥沃的土质孕育出优质的岭南特色农作物,香蕉、甘蔗、莞草等传统作物至今仍在部分区域种植。
二、千年沉淀的历史长卷
元园江园镇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世纪的唐代。据《东莞地方志》记载,当时此地因河道蜿蜒如“园”,江水环绕成“江”,故得名“园江”。宋代时,随着中原移民南迁,先民在此筑堤围垦,逐渐形成“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奠定了水乡经济的基础。明清时期,元园江园凭借水路交通优势,成为东江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镇内的“园江古埠”曾是盐、米、莞香等物资的中转枢纽,鼎盛时期日吞吐量超百吨,有“东江小商埠”的美誉。
近代以来,元园江园镇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在此建立地下联络站,利用复杂的水网地形开展游击斗争;解放战争期间,当地民众积极参与支前工作,为解放东莞作出重要贡献。现存的“园江革命纪念馆”,通过200余件文物与历史影像,完整还原了这段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