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该说什么好。
“这俩孩子……也太……”
王婶嘀咕了一句,脸上泛起了一抹红晕。
不过,她心里更多的还是高兴。
苏阳这小子,总算是干了件正经事!
苏阳给红糖脱色的法子,其实不难。
核心原理就是利用黄泥的吸附作用。
先把茅草塞进瓦溜下面的口子里。
再把红糖熬成糖浆,倒进瓦溜里。
等糖浆凝固之后,拔掉茅草。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用黄泥浆浇淋。
红糖溶解的速度很慢,里头的杂质会被黄泥吸附,顺着泥水从下面流出来。
最后留在瓦溜上头的,就是一层白花花的糖块。
至于那些溶解在泥浆里的红糖,苏阳也没浪费。
他琢磨出了一个土法子,把泥浆稀释,用茅草和棉布过滤。
就剩这锅糖水了,再熬煮一下,又能变成红糖。
结块的白糖想要变成细砂糖,也不难。
只要有耐心,多花点功夫,敲碎了,用筛子筛一筛就行了。
掌握了红糖脱色的诀窍,苏阳反倒不着急把所有的红糖都变成白砂糖了。
一来,脱色的过程比较慢,一会半会搞不定。
二来,苏阳现在手里还有些银子,暂时不急着卖糖。
更何况,谁知道青虎岭的土匪会不会再来?
这段时间,还是老老实实呆在村子里比较稳妥,该干嘛干嘛。
既要训练队伍,也要教大家识字。
闲暇之余,苏阳还经常带着队员们去卧龙沟北岸转悠。
苏阳打算在卧龙沟上修一座桥,方便以后去北岸开荒。
现有的那座独木桥,实在太简陋了,只能勉强过人。
开春之后,苏阳打算在卧龙沟北岸大干一场。
没有一座像样的桥可不行,牛过不去,物资也运不过去,总不能啥都靠肩扛人挑吧?造桥?
苏阳可不是心血来潮。
卧龙沟北岸那大片地,他早就盯上了。开春就得拾掇起来,没桥,人来料往的,太耽误事。
眼下这独木桥,别说牛车,人走都打颤。
指望它?黄花菜都凉了!
要说造那种几十年不倒的大桥,苏阳自认没那两把刷子。
可咱是谁?
脑袋里装的,可都是后世的智慧!
对付个简易木桥,还不是小菜一碟?
苏阳早就瞄准了那几棵又高又直的树,直接砍倒,锯掉头尾,光秃秃的树干就有了。
这年月,最不缺的就是力气。
手下那帮小子,顿顿饱饭,天天操练,膀大腰圆,劲头十足。
十几个人一鼓作气,就把几根大木头运到了卧龙沟边上。
可咋把这玩意儿架过去,苏阳心里也没底。
自己一个外来户,两眼一抹黑,只能求助村里的老人。
还真有经历过当年架桥的老人,颤巍巍地给苏阳讲了一通。
苏阳一听,倒吸一口凉气。
早些年,村里为了过河方便,不是没想过在这卧龙沟上架桥。
可这卧龙沟,看着不宽,水却邪乎得很。
村里老人回忆,当年架桥的时候,村里人先试着把树干顺到沟底,再抬到对岸。
可夏天的水,流得跟野马似的,树干刚下去,就被冲得没影了,两个小伙子为了捞木头,也把命给搭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