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2章 黑影掠箱,迷雾渐开

他捏着那枚零件,掌心沁出冷汗。

梅社要的根本不是什么货物——他们用木箱做幌子,运的是电台,是情报网的眼睛。_0,0\暁¢税\蛧^ `免~费!越.读*

回到商会时,天已经蒙蒙亮。

苏若雪守在电话机前,突然把账本拍在桌上:"三个月前,欧亚贸易联盟向瑞士银行贷了五百万银元,标注工业投资。"她翻出一沓报纸,"可这些钱没进纺织厂、米行,全进了《申城时报》《远东之声》的账户。"

顾承砚接过报纸,头版全是"国货粗劣日货惠民"的文章,署名都是"商界同仁"。

!他捏着报纸的手在抖——原来那些抹黑民族工业的舆论,不是自发的,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窗外的麻雀突然扑棱棱飞过。

顾承砚望着苏若雪发红的眼眶,又看了看桌上的电台零件和报纸,喉结动了动。

"备车。"他抓起外套走向门口,"通知所有商会理事,半小时后开会。"

苏若雪追上来,递给他杯热粥:"你一夜没睡。"

他接过来,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滚到胃里。"若雪。"他转身时眼里闪着光,"他们以为用钱能买舆论,用电台传情报。

可他们不知道..."他指节敲了敲自己心口,"这里装着的东西,比五百万银元贵重一万倍。"

晨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肩头,把影子拉得老长,像面要猎猎升起的旗。

而此刻的闸北,那辆运走木箱的卡车正停在一处破庙后。

车斗里,最后一只木箱的夹层被撬开,半张盖着梅社火漆印的密函飘落在地,字迹在晨风中若隐若现:"顾承砚查得太紧,计划提前..."

顾承砚站在商会顶楼的露台,晨雾还未散尽,他对着怀表拧了拧发条——七点整。

楼下的黄包车夫正扯着嗓子喊"《申报》出早刊喽",报童的竹篮里,新印的报纸折角处露出醒目的标题《外资伪装下的资本陷阱》,铅字在晨光里泛着冷硬的光。

"顾先生,《申报》陈主编来电。"小宋举着听筒从楼梯口跑上来,"他说头版加印两万份,现在全上海的报摊都在抢。"

顾承砚接过电话时,听筒里还带着油墨未干的潮气。

陈主编的声音压得低,却难掩激动:"我让人查了欧亚贸易联盟的注册地,瑞士那家母公司根本不存在!

您提供的银行流水和电台零件,够把他们钉在耻辱柱上。"

"陈先生,"顾承砚指节抵着窗沿,望着楼下围读报纸的人群,"再加半版读者来信。

让纺织女工、米行掌柜、洋货店伙计都写——他们被'日货惠民'挤垮的铺子,就是最好的证词。"

电话那头传来钢笔尖戳破纸页的脆响:"明白!

九点我让排字房加印号外,标题就叫'是谁在骂我们的国货粗劣?

'"

放下电话时,苏若雪抱着一摞账本从楼梯转口出现。

她的发梢沾着细汗,月白衫子的袖口挽到肘弯,露出腕间那截褪色的红绳——那是三年前顾承砚在城隍庙给她求的平安符。

"审计组查到了。"她把最上面一本账册拍在桌上,牛皮封皮"啪"地弹起几星灰尘,"欧亚贸易联盟的五百万银元,有三百万走了香港中转,最后进了梅社在东京的账户。

剩下两百万......"她翻开账册内页,指腹划过一行用红笔圈起的数字,"买了三百箱美国产印钞纸,存放在虹口日租界的仓库。"

顾承砚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抓起账册凑近看,油墨印的"合众国钞票纸公司"字样在眼前跳动。

三年前他在哈佛听金融课时,教授曾举过类似案例——伪造货币最关键的不是技术,是能以假乱真的纸张。

"更绝的在这儿。"苏若雪从账册夹层抽出一张泛黄的附录,纸页边缘还留着被利刃划开的毛边,"317号木箱里的改良织机图纸是幌子,真正的东西是台德国产小型印刷机;318号染料配方笔记下边,压着半卷印钞纸;319号的合同原件......"她顿了顿,指尖微微发颤,"夹层里藏着《上海商业信心指数》的伪造样本。"

顾承砚接过那张样本,纸页上用蓝墨水写着"棉纱价格暴跌三成绸庄倒闭率达百分之六十",落款是"上海总商会"的仿冒钢印。

他的后槽牙咬得生疼——如果这东西被当作"权威数据"登上报刊,本就艰难的民族工业怕是要彻底垮在自家百姓的怀疑里。

"去工

不想错过《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