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39章 曙光未死,真相再启

冰雪聪明,立刻领悟了他的意图,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你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理念,反过来影响‘织光会’内部的成员,让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动摇?”

“没错!”顾承砚重重一点头,“用光明,去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用真正的‘曙光’,去取代他们所信奉的‘织光’!”

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上的博弈,更是一场思想上的战争!

胜负的关键,在于谁能抢占道义的制高点,谁能真正唤醒那些在迷途中挣扎的灵魂。

第二日清晨,顾承砚雷厉风行,立刻召集了华商商会所有核心骨干。

会议室里,气氛肃杀,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顾承砚站在主位,目光如电,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没有多余的废话,开门见山地将自己对“织光会”和“曙光精神”的全新剖析全盘托出。

“诸位,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个帮派,而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爱国思想!”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织光会’想要用恐惧和暴力捆绑我们,那我们就用理想和信念来唤醒他们!他们想做民族资本的掌控者,而我们要做的,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引路人!”

一番话,说得在场众人热血沸腾,原先的恐惧和迷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昂的使命感。

会议结束后,顾承砚把自己关在书房,亲自执笔。

他要写的,不是檄文,不是战书,而是一篇《致民族企业家书》。

他下笔如飞,将林芷兰的遗志、曙光的真谛、实业救国的正途,以及“织光会”暴力手段对民族工商业的真正危害,一一阐述。

他的文字,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激烈的谩骂,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振聋发聩的力量。

他写道:“……资本无罪,实业兴邦。我辈之责任,非以同胞之血筑高台,乃以众人之智铺长路。所谓曙光,非一人独揽之权柄,乃万众同心之炬火。若以黑暗手段追寻光明,所得必非光明,而是更深之炼狱……”

这封信,没有署上顾承砚的名字,而是落款“一个愿与诸君共赴国难的同路人”。

短短数日之内,这封信通过顾承砚建立的地下渠道,如雪片般飞入了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地无数企业家的书房。

一场无声的思想风暴,就此席卷了整个中国的商界。

效果立竿见影。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北平的一位棉纱大王,他曾因家人被胁迫而被迫为“织光会”提供资金。

在看到信后,他连夜召开家族会议,第二天便公开宣布,与任何试图以暴力操控市场的势力划清界限。

紧接着,汉口的船运公会会长,一位在长江航线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公开发表声明,谴责一切破坏商业秩序的非法行径,并呼吁所有会员团结一致,共同抵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

那些原本在“织光会”的威逼利诱下摇摆不定的商人们,仿佛找到了主心骨。

他们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那封信点燃了他们心中早已存在的疑虑和不甘,给了他们挺直腰杆的勇气。

短短一周内,多个原本暗中支持“织光会”的企业主纷纷倒戈,公开表态反对暴力操控。

“织光会”苦心经营的联盟,开始出现一道道肉眼可见的裂痕。

与此同时,顾承砚命人将林芷兰的遗物,包括她的日记、信件以及生前发表过的关于实业救国的文章,全部整理成册,准备在最合适的时机,公之于众。

他要让世人知道,这位奇女子真正的理想是什么,她所追寻的“曙光”,又是何等光明磊落。

清晨,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破云层,洒在黄浦江上,波光粼粼。

顾承砚站在书房的落地窗前,手中端着一杯已经凉透的咖啡,目光深邃地望着江面上缓缓升起的朝阳。

那场景,像极了“曙光”二字。

他的身后,是上海滩的风起云涌;他的心中,是一个正在徐徐展开的宏大计划。

“如果她是想唤醒这个时代,”他望着那片晨曦,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低声道,“那我就替她完成这个使命。”

他不仅仅是在为林芷兰复仇,更是在继承她的遗志,完成一场未竟的救赎。

就在这时,管家老陈步履匆匆地走了进来,神色异常严肃。

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译好的电报,恭敬地递了上来。

“先生,南京来的加急密电。”

顾承砚接过电报,目光落在纸上。

电文很短,却字字千钧,仿佛带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威严。

发报方,是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

不想错过《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