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揣进怀里时,指尖碰到了块硬纸——是顾承砚塞的密信,边角还带着墨香。
他扫了眼内容,喉结动了动,转身时撞响了门环。
那声音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扑棱棱往北方去了。
夜露未曦时,青鸟已蹲在绸庄后巷的青石板上,用铜钥匙撬开墙根第三块砖。
潮湿的砖缝里裹着三枚蚕茧铜哨,表面的釉色在晨曦里泛着幽蓝——这是顾承砚昨日亲手交他的“遗茧频段”。
他指尖摩挲过哨身的螺旋纹路,想起顾承砚昨夜说的话:“旧丝断了,新丝要织得更密。铜哨一响,南北三地的线就得活过来。”
“青爷。”挑水的伙计从巷口晃过来,水桶撞在墙根发出闷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青鸟迅速把铜哨塞进贴身暗袋,顺手摸出枚银元抛过去:“去福兴馆端碗鳝糊面,加双筷子。”伙计接钱时瞥见他腰间鼓起的轮廓,刚要多问,却见青鸟已翻身上了停在巷口的黄包车,车把上挂着的蓝布包袱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半截桑皮纸。
黄包车拐上外白渡桥时,青鸟摸出怀里的密信。
信是顾承砚用左手写的,字迹歪扭却力透纸背:“遇烟则焚,三熏见字。”他想起昨日顾承砚演示显影法的模样——取半张旧报纸裹着蚕茧烧,青烟里飘出的焦味混着桑香,熏过的纸在碘酒里浮出一行小字:“丝存则人在”。
此刻江风卷着晨雾扑来,他把信重新塞回暗袋,对着车夫吼了声:“去北站!”
同一时刻,绸庄二楼账房的窗纸被风掀起条缝。
苏若雪伏在檀木案前,狼毫笔在账本上悬了三息,终于落下:“文化织造专项,首笔支出——眼镜匠陈阿福遗孤陈小满,抚恤金银圆五十,附言:父虽迷途,丝有益世。”墨迹未干,她又蘸了朱砂在“迷途”二字下画了道细杠——这是给顾承砚的暗号:笔奴的家属里,唯此一家需重点照看。
楼下突然传来报童的吆喝:“看《实业周刊》嘞!顾氏绸庄新账册公开,文化织造暖人心——”苏若雪搁下笔,听着报童的声音渐远,指尖轻轻抚过账本边缘的烫金云纹。
前日去陈阿福家送钱时,那小丫头攥着银圆不肯松手,沾着鼻涕的脸仰起来:“先生说我爹是坏人,可顾家的姐姐说……”她喉间发紧,从抽屉里摸出块桂花糖塞进袖袋——等会得绕去弄堂,把糖给小满。
月上柳梢时,顾承砚的脚步在密室青石板上叩出空响。
他点燃案头的犀角灯,暖黄的光漫过墙上挂着的《蚕音谱》——这是顾家三代养蚕人总结的缫丝要诀,如今卷页间夹着二十三张密报,全是笔奴“织”进文宣网的情报。
他伸手取下最里层的檀木匣,匣中卧着枚雪白色的蚕茧,表面的丝缕细得几乎透明,是去年苏若雪用冰蚕养出的“雪纹茧”。
“终01。”他捏着绣针在茧面刺下三个小字,针尖刺破丝层时,有极细的血珠渗出来,在雪白的茧上晕开一点红。
这是顾氏秘传的“血印”,只有用养蚕人的血做标记,茧里的情报才不会被日商的“火眼”识破。
他把茧轻轻放进《蚕音谱》首页,提笔在卷尾写下:“丝不断,因其生于人心;道不灭,因其终归人间。”笔锋一顿,又补了句:“若雪的冰蚕,该用来织更亮的光了。”
更鼓敲过三更,苏州河的水涨了。
卖花女阿秀蹲在码头的石阶上,把最后一束栀子花往竹篮里塞。
她摸了摸胸口的布包——里面是张皱巴巴的短笺,是隔壁陈婶昨晚塞给她的:“我家那口子,从前帮日本人抄过告示……顾家的少奶奶说,他的字也算给后人留了个教训。阿秀,你明早去顾家门环上插束花,就当替我家小满谢谢他们。”
晨雾漫上河岸时,阿秀已站在顾氏绸庄门前。
她踮起脚,把栀子花束轻轻挂在青铜门环上,花茎间藏着的短笺被露水浸得发潮。
小丫头的字迹歪歪扭扭:“娘说,谢谢你们,让爹的笔……没白写。”风掀起她的蓝布裙角,她看见门内的灯笼还亮着,影影绰绰有个人影在窗前走动——是顾少奶奶吧?
她想着,挎起竹篮往弄堂里走,晨雾里传来卖花的吆喝:“栀子香嘞,新鲜的栀子——”
门环上的栀子花束随着风微微摇晃,晨露顺着花瓣滴在青石板上,在“顾氏绸庄”的鎏金匾额下,晕开一小片湿润的痕迹。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