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高炮项目组】
负责人:王承柱。!咸`鱼_看*书¨网+ +免?费¨阅\读.
组员:原独立团炮兵连的骨干,以及一批从各团抽调来的,经验丰富的炮手和维修工。
任务:将缴获来的数十门九二式步兵炮和山炮,进行现代化改造。
林墨为他们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液压控制的,可以360度旋转、高低射角可达85度的炮架。
同时,他还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带有“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炮弹。
这种炮弹可以在不需要直接命中的情况下,在距离飞机最近的时候,自动引爆,利用破片,对飞机造成最大程度的杀伤。
王承柱第一次看到这种设计时整个人都傻了。
他想不明白这炮弹是怎么知道飞机在旁边的?
林墨只跟他说了一句话:“你把它当成一个能自己拉弦的手榴弹就行了。”
王承柱似懂非懂,但他选择了无条件相信。
他带着手下的弟兄们在机械厂里用新炼出来的优质合金钢,按照图纸,一点一点地,将那些笨重的旧式火炮,改造成一门门昂首向天,充满了杀气的现代防空炮。
【“屠龙”导弹项目组】
负责人:林墨亲自兼任。
组员:周文博和他的化工团队,以及一批最顶尖的机械技师。.5/2¢0-s,s¢w..¢c`o/m·
这是所有项目中,技术难度最高,也是最保密的一个。
实验室设在后山一个被掏空的山洞里,戒备森严。
周文博的团队负责攻克最核心的,红外热敏材料和固体燃料推进剂的难题。
而林墨则亲手设计和制造那小小的弹头里最复杂,最精密的,陀螺仪稳定系统和舵机控制系统。
为了制造出合格的零件,他甚至亲手改装了一台车床,使其精度达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水平。
李云龙有一次偷偷溜进去看,只看到林墨戴着一个奇怪的放大镜,手里拿着镊子在一堆比米粒还小的零件里捣鼓着什么。
那份专注,那份认真,让李云龙感觉,自己仿佛在看一个,正在创造生命的……神。
“天网”计划启动后的第二十天。
楚云飞带着他的副官方立功,应林墨的邀请,前来参观“阶段性成果”。
李云龙作为“地主”,自然是全程陪同,脸上那股子骄傲和得意,就差没写在脑门上了。
“楚兄,这边请。”李云龙挺着肚子,走在最前面,活像个检阅部队的大将军,“今天就让你开开眼,看看我们八路军,是怎么……呃,在林老弟的带领下,是怎么搞建设的。”
楚云飞笑了笑,没跟他计较。
他们首先来到了位于城外东山山顶的,一号预警观察哨。\x.i?a*o+s·h~u_o¢h·o/u_.`c^o?m-
一到山顶,楚云飞和方立功就被眼前那个巨大的正在缓缓旋转的“铁锅”给惊呆了。
那是一个直径超过十米的由金属网格构成的巨大的抛物面天线。
在它的后面是一间小小的由砖石和钢板构筑的半地下的掩体。
“这……这是什么?”方立功结结巴巴地问道。
“雷达!”李云龙得意洋洋地宣布道,虽然他自己也是前两天才刚刚搞懂这个词的意思。
“林老弟说了,这玩意儿,就是咱们的‘千里眼’!方圆百里内的飞机,都别想逃过它的眼睛!”
楚云飞走上前,抚摸着那冰冷的金属支架,感受着天线旋转时,带来的轻微震动,心中震撼无言。
他无法想象,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林墨和他的团队是如何将这个只存在于西方军事科学概念中的东西给变成了现实。
他们走进掩体,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十几名年轻的战士,头戴耳机,正襟危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面前一排闪烁着绿色光点的,奇怪的屏幕。
孙振邦正在指挥着他们,进行着最后的调试。
“报告!方位120,距离180公里,发现不明飞行目标!数量……3!”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