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盯得浑身不自在的林坤,脖颈不自然地扭动了几下,忙不迭地开口辩解:“别想歪了,你这眼神怎么这么奇怪。小税宅 庚薪罪快”
李一白嘴角勾起一抹戏谑的弧度,笑着打趣道:“没事,没事,反正晚上睡觉我要离你远点。”
待房间安排妥当,众人便在茅草屋周边转悠起来。远处,金顶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那金色的光晕,随着夕阳的缓缓西沉,时而明亮,时而黯淡,仿佛在向众人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大家仰望着那巍峨耸立的金顶,眼神中满是期待,脑海中不断勾勒着明天登上金顶,俯瞰群山连绵、云海翻涌的壮丽景象。
“李哥,你说当时的人是怎么把材料运上去的?”小雪好奇地问道。
李一白双手抱胸,目光深邃地望着金顶,若有所思地说:“应该是神仙手笔吧,凡人是完成不了的。”
话音刚落,一阵山风呼啸而过,带着些许山间特有的凉意,拂过众人的脸庞,也吹得众人心中的好奇和期待愈发浓烈,仿佛那金顶之上,正有无数奇妙的事物等待着他们去探寻。
屋内正在悠闲喝茶的老道士,看到大家冲着金顶指指点点的,立马笑呵呵地招呼大家进屋喝茶,并表示要给大家讲讲关于这金顶的故事。伍4看书 勉废岳黩
众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脚步匆匆地回到屋内,规规矩矩地坐在竹椅上,静静地等待着老道士开口。老道士见状,慢悠悠地端起茶杯,轻抿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随后娓娓道来。
从前,踏云山并没有名字,它不过是秦岭山脉中最不起眼的一座山峰。因其三面都是绝壁悬崖,陡峭险峻,仿佛是大自然用利刃削切而成,令人望而生畏;只有南边树木沿着山势蜿蜒而上,又没有野兽聚集,所以长久以来无人涉足此地,宛如被世人遗忘的角落。
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巴蜀书生进京赶考。当他翻越秦岭时,不幸误遇华南虎。书生惊恐万分,慌乱中拼尽全力从南边往山上爬去。也不知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好不容易才到了山顶,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凉了半截——三面皆是悬崖,根本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华南虎一路尾随,紧追不舍,那一声声虎啸,仿佛催命符一般。书生走投无路之时,绝望地跪倒在地,跪拜天地,祈求能求得一线生机。·x_x*n′y!d+..c^o\m¢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突然,山顶灵光万丈,光芒耀眼夺目。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现身于彩云之上,法衣轻轻挥动,刹那间,那凶猛的华南虎便消失不见了。
书生又惊又喜,连忙跪倒再拜,可当他抬起头时,周身早已空无一人,恍惚间以为自己是在梦幻之中。
天空渐渐暗了下来,书生无奈,索性决定在山顶歇息一晚,打算明早再下山赶路。
第二天清晨,阳光普照大地,金色的光芒洒在山顶。云雾缭绕山间,随风缓缓飘动,书生立于山顶,只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彩云之间,如梦如幻。感慨之余,书生大笔一挥,为这座山取名为踏云山,寓意站在此山顶如踏云之上。
没过多久,这位书生凭借着自己的才学,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之时,心中始终记挂着在踏云山上观音菩萨的救命之恩,便再次寻到此山,想要在山顶修建高塔,以感谢观音菩萨救难之事。随即将踏云改为塔云,寓意云朵中的高塔,希望这座塔能如同观音菩萨的慈悲一样,福泽四方。
当工匠们来到此处开山修路时,却遇到了大难题。他们发现,此山坚硬无比,只能依山一凿一凿地艰难凿出台阶。好不容易到了山顶,众人更是绝望至极——三面悬崖,山顶也只有见方大小,根本不可能在上面建塔。
这时的书生早已成为封疆大吏,得知此事后,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往塔云山。沿着石级而上,登上山顶,看到眼前狭小的空地,一时也犯了难,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悬赏于天下,寻求能工巧匠完成此事。没想到,塔云山脚下一个七岁顽童竟揭了榜。并连夜登上山顶,放下四根石条作为基础,又留下殿宇图样后便消失不见。
第二天,当人们再次聚集山顶之时,全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有人将图样及事情经过上报后,大家决定依图样施工。
随后,他们请来能工巧匠塑金身,并用多年的积蓄筑此金顶。当观音殿落成之后,那位封疆大吏也随之驾鹤西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观音殿外,面朝观音殿的地方为其塑了一个像,让他永远守护着塔云山。
所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当老道士讲完后,大家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