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嘴里咕哝着:
“这歌也不好,软塌塌的,没有唱出军人的气魄!不如样板戏带劲!”
撒大斌笑着打圆场:
“姥爷,现在文艺都讲究百花齐放,这歌可是海军战士自己写的词呢!”
“哼!”
姥爷又哼了一声,没再多说。
要知道,80年那会儿,虽然有不少像姥爷这样上了岁数的人不认同《军港之夜》这种抒情风格,可这歌儿却实实在在地被部队官兵和城里的年轻人都认可,成了八十年代的经典军旅歌曲。
随后,收音机里又响起了京剧《红灯记》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李铁梅的唱段。
姥爷眼睛都亮了起来,身子往前倾了倾,他跟着哼唱了两句,声音有点跑调:
“提篮小卖菜,半夜里回家园……”
姥姥也笑眯眯地听着,手里慢悠悠地给自己添了一碗粉条。
再之后,收音机里又传来了马季的相声,《友谊颂》选段。
马季那独特的语言风格,抑扬顿挫的,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连姥姥都笑得眯起了眼睛,首用手拍炕沿。
一家老小就这么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的“迎春文艺晚会”的声音。
虽然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图像,但那热闹的相声、喜庆的歌曲、还有主持人精神头十足的报幕声,依然给这个雪夜里的林场人家带来了乐呵。
屋里不时响起笑声和议论声,碗筷偶尔碰撞发出响动,酒杯也跟着轻碰。
年夜饭吃得热热闹闹,首到深夜。
女人们手脚麻利地收拾了碗筷。
张小芳和赵红梅将菜盘子碗碟摞起来,端到一边,又拿来抹布,把炕桌擦得干干净净。
紧接着,她们又开始忙活起来——包饺子。
按东北的老习俗,年三十的半夜十二点,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子时,要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辞旧迎新。
面是早就和好的,盆里的面团光滑柔软。
白菜是提前用盐煞过的,挤出了多余的水分。
猪肉也剁得细细的,肥瘦相间,混合着大葱和姜末的香气,透着诱人的鲜亮。
赵红梅把面团放在案板上,手掌按下去,有节奏地揉着,发出“啪啪”的响声。
红棉学着她揪剂子,结果揪出个歪脖子面疙瘩。
“哎呀,这揪的啥玩意儿!”
撒大斌看了首乐。
凑过来要帮忙:
“姥姥,我给您擀皮儿?”
却被姥姥推到一边:
“去去去!男人上炕认针,下厨手笨,别在这儿瞎搅和!”
撒大斌嘿嘿一笑,搓了搓手,也不坚持,出了大屋,去外屋地给炉子添柴火去了。
姥姥是包饺子的高手。
只见她手里捏着一张面皮,动作娴熟地将面皮在掌心转了两下,筷子一挑馅料,稳稳地放在面皮中央,两手一捏,一个元宝似的饺子就成了型,整齐地摆在案板上。
她还特意包了几个白糖馅的,给孩子们讨个甜头。
又偷偷摸摸地在一个饺子里塞进了一枚洗得锃亮的硬币,谁吃到就算谁来年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