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喇汗王朝的统治者虽然以回鹘贵族及其后裔为主,但回鹘人在汗国境内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他们逐渐与其他部落或民族融合,于是,作为回鹘的意识变得淡薄。10世纪中叶,哈喇汗王朝统治者放弃旧有的信仰摩尼教而皈依伊斯兰教,为示与信仰佛教与摩尼教的西域、河西回鹘有别,其统治者似乎已不再自称回鹘,而仅仅自认为是铁勒人,有时也自称突厥人。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东方的历史,仍然自称是一个属于中国的王朝。[149]
在阙毗伽·卡迪尔汗死后,汗国由二子分别统治。长子巴兹尔为大汗,驻守八剌沙衮,称“阿尔斯兰汗”,意为“狮子汗”,次子奥古尔恰克为卡迪尔汗,驻怛逻斯,称“博格拉汗”,意为“公驼汗”,后者为副可汗,把整个汗国分为两大部分,由汗族的长幼两支分治,这就是喀喇汗王朝政治体制中颇具特色的“双王制”。除以上两个最高统治者外,还有四个低一级的伊利克(王)和特勤。官职有宰相、将军、内侍官、秘书官、财务官等。¨c¨m/s^x′s′.¢n_e*t~其下又有于伽、俟斤、将军、伊难珠、匐等多种名目的官号。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官号上,往往加有猛兽或悍禽的名称,用以表示更细的等级差别。通常所使用的兽禽名称有贝里(狼)、亚干(象)、卡吉尔(鹰)、托格鲁尔(鹫)等。这些称号都属于汗族成员,他们组成了一个特别的等级体系,如遇缺位,依次升迁。而实际上,自王朝初期开始就未能遵守这种以“双王制”为基础的晋升制度,确切地讲,喀喇汗王朝实行的是封地制度。[150]
双王制下的喀喇汗王朝被分作东西两支,东支首府原设在巴拉沙衮(今中亚楚河畔碎叶城东四十里);西支首府设在怛罗斯(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旋即于893年迁都至喀什噶尔。西支始祖名布格拉汗(即公驼可汗),首先信仰伊斯兰教。其子哈拉汗先灭东支,然后征服和田,统一后的王朝疆域有所扩大,他还使王朝境内全部伊斯兰化。以后王朝又分裂为以喀什为中心的东支哈三系和以费尔干纳为中心的阿里系。阿里系的图干汗时期是王朝的鼎盛时期,后因东西两支导致了王朝的长期分裂。12世纪末13世纪初,随着西辽的入侵、花剌子模的独立和乃蛮的篡位,王朝于1211年灭亡。¨狐/恋!蚊¢穴¨ ·耕_歆`最~哙~大汗称阿尔厮兰汗(狮子为其图腾)。王朝存在时期,东部突厥语成为文学语言,并开创了伊斯兰突厥文化的新时期,诞生了文学巨著《福乐智慧》、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和哲学著作《真理的入门》等重要著作。
* * *
[1] 《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95页。
[2] 按《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载:“元和四年(809年)蔼德 · 曷里禄 · 没弭施 · 合 · 密 · 毗伽可汗遣使请改为回鹘。”兹据《通鉴考异》订正为贞元四年,请改名称者为合.骨咄禄 · 毗伽可汗。
[3] 王日蔚:《维吾尔(缠回)民族名称演变考》,《禹贡》第7卷第4期,1937年,第443~461页;刘义棠:《UI?UR名称及其汉译演变考》,《维吾尔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版,第1~60页;苏北海:《维吾尔族汉译名称源流考》,《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第40~47页。
[4] 《魏书》卷一○三《高车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07页。
[5] (宋)王溥:《唐会要》卷九八《回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8页。
[6] 冯家昇、程溯洛、穆广文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7]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一九八《阿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797页。
[8] 《新唐书》卷二一七上《回鹘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11页。
[9] 《新唐书》卷二一七上《回鹘传上》,第6112页。
[10]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春正月丙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