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死者十六七。何力闻之,将数百骑驰往,突围而前,纵横奋击,贼兵披靡,万均兄弟由是获免……十四年,为葱山道副大总管,讨平高昌。时何力母姑臧夫人、母弟贺兰州都督沙门并在凉府。十六年,诏许何力觐省其母,兼抚巡部落。时薛延陀强盛,契苾部落皆愿从之……于是众共执何力至延陀所,置于可汗牙前……太宗……遽遣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入延陀,许降公主,求何力。由是还,拜右骁卫大将军……仪凤二年卒……有三子:明、光、贞。明,左鹰扬卫大将军兼贺兰都督,袭爵凉国公。
契苾何力本为铁勒人,乃契苾部首领莫何可汗契苾歌楞之孙,在漠北威望素著。原居于土拉河以南,今蒙古国布尔汗省南部、中央省西部一带,后内附。至于其所率内附的人数,上文所引为“千余家”,《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贞观六年十一月辛巳条却作“六千余家”,而《册府元龟》卷九七七《外臣部·降附》又作“六十余家”。这里的六十应为“六千”之误,可与《资治通鉴》的记载相印证。据此可知,早在贞观六年,就有铁勒九姓中的契苾部六千余家来到沙州,被唐朝安置在甘、凉二州。
契苾何力入唐为蕃将,贞观七年(633年)征吐谷浑,十四年(640年)随侯君集灭高昌,其母弟沙门任贺兰州都督,在凉州统领契苾部落。十六年(642年),契苾部落部分民众北返,归附当时称雄漠北的薛延陀,契苾何力也被劫持到薛延陀,不屈,后被唐太宗救出。此后,契苾部落长期活动于河西地区,尤其是凉州一带。[1]从娄师德撰《契苾明碑》看,从契苾何力之弟沙门,至契苾明,明子嵸,世袭贺兰州都督,并自称武威姑臧人。契苾明曾任“朔方道总管兼凉、甘、肃、瓜、沙五州经略使,度玉关而去张掖,弃置一生;瞰弱水而望沙场,横行万里”,[2]于武后证圣元年(695年)卒于凉州姑臧城内,葬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全唐文》所收《契苾明碑》无立碑时间,但《凉州府志备考》所录碑文尾部有题:“先天元年(712年)岁次壬子十二月十六日辛亥孤子息特进上柱国凉国公嵩立。”[3]碑原立武威市北五里上泉洞东北上崖,今已不存。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辨明。娄师德早卒于武则天圣立元年(698年),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已有十余年过去了,何以撰写碑文?然观其碑文,称“大周”而非“唐”,而且文中多用武周新字,说明此碑碑文写成时间较早,只是未勒立,直至先天元年。碑文及碑址所在均表明,契苾部落一直活动在凉州境内。而迁回漠北的那部分,后置榆溪州。在突厥复兴后,他们随回鹘、思结、浑等部重新迁回了凉州,与当地的契苾部重新归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