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9章完结

(字子厚)齐名;韩有《昌黎集》,柳有《河东集》(河东系其郡望,言其终官则曰《柳州集》)。二人之文,已由平易而进于锤炼,注重“仿古”,是为“散文中之古文”。然而“真古文”是上古的真语言,时代悬远,语言经过变化,后人轻易模仿不来,勉强做去,便成非驴非马,画虎类犬,唯求其“仿”,于是佶屈聱牙之涩体随之而生。宋姚铉《唐文粹》自序云:“陈子昂起于庸蜀,始振风雅”,未尝不知拾遗为迎合革新之先锋。但其下又云:“惟韩吏部……首唱古文,……于是柳子厚……从而和之。”遂开九百多年来韩愈为文章革命家之错觉。按同时之文家,白居易少于愈四岁,柳宗元少五岁,韩登进士第仅先柳一年(贞元八),散文之年序可考者,柳始贞元元年,韩始贞元四年(据《韩柳年谱》),柳为文绝非受韩所鼓动,姚盖未深考而以意臆之者。欧阳修作文注重省(如《新唐书》)炼(如《醉翁亭记》),居洛阳时,与尹师鲁辈共效韩体,称曰“古文”,于是学者非韩不学,盛极一时。(见《昌黎集》八)近年人或更以革命巨子推韩,其实唐文革命,早在百余年前,韩、柳只集其大成耳。唐李肇《国史补》云:“元和之后,文章则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裴度《寄李翱书》评愈文为“奇言怪语”,当时人所评如此,是知韩之作品,已走入好奇一途,并不能适应社会要求,作显浅革新的尝试,后世称为“古文”,义殊无当。誉以载道,更名实不符。总之,循着社会的演变,“真古”已不宜复,“仿古”更在所排除,唯文学界失去正确的方针,遂令千百年间陷于泥途而不拔。

不想错过《隋唐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