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八万二千五百贯,是知於陵所谓“百万”“十五万”,系指“文”数言,非指“贯”数言,恐有误会,特揭出之。
34.鞠著批评此一事云:“不过江淮七监所铸得的钱币,不完全是运送到京师,有些是在荆、扬二地散放,难道后者也是‘本倍利’,江淮钱监就根本没有经营的价值了吗?或者是史书有缺误,据我们所知道的江淮七监于此以后仍然铸钱。”(八一页)所言仍只是片面的观点。吾人须知铸钱之铜、锡、铅等材料,多由收购而来,当日等重之铜器,比钱价为贵,韩洄所言“每贯计钱二千”,究竟原料需价若干,未有说明,如其超过一千,则是亏本事业,安见有经营价值,此其一。全国方闹钱荒,江淮所铸不过四万五千贯,中央正靠此批官铸好钱以资周转,未必愿在南方散放,此其二。至鞠氏谓江淮后来仍铸,未提证佐,故不复论。
35.美人A.M.Davis:Certain Chinese Notes据《泉布通志》上,有永徽年十贯钞、会昌年(无贯数)钞两种(见一九三三年《中国经济》一卷二期秦璋《唐代货币之一考究》),前者称:“吏部奉旨印造”及“首告者给银三十两”,后者称“内阁奉旨印造”及“告捕赏银贰佰陆拾两”,均与唐代官制、职掌及经济状态不符,其为伪造,无待深辨。
36.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二,“唐天下有铁之县一百三”,殆据《新书·地理志》统计之,但《新书·地理志》之数实一百一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