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窦氏在这里只是偷换了一个概念,解释也给得有些牵强。\m?y/r\e`a-d\c-l,o^u/d/._c¢o~m?为了这样一句话,李渊摆宴相庆显然过于夸张。李渊的兴奋点到底在哪里呢?无非是窦氏的一句话,暗合了他胸中藏着的某种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加上“李氏当为天子”的预言尽人皆知,机缘暗合,难免让他觉得自己真的在冥冥之中拥有了天命,他不敢公开庆贺,只能“私相贺焉”。李渊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究竟是什么,是帝国权力即将易手于己,自己将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帝王吗?
如果说李渊是成功男人的典范,那么窦氏就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大业初年,李渊在担任扶风太守期间,曾经得到过几匹身形与速度都超一流的骏马。好武之人都好马,李渊如获至宝。窦氏却告诉他:“主上亦喜飞鹰骏马,此公之所知,所以这些马必须送入宫中,不可久留,否则一旦有人跟主上提起,它们必定成为负累,请公慎重考虑。”
李渊明知道妻子说得有道理,可他又舍不得那几匹刚到手的宝马,一直犹豫不决。′d,a~w+e/n¢x?u/e¨b/o`o!k-._c·o′m*没想到后来杨广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进行责罚。李渊汲取教训,老老实实按妻子所说的去做,四处搜罗良马猎鹰,频频进献给杨广,终于赢得天子欢心。
将隐忍修炼到最高一层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个世界无穷大,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生有涯,而知无涯。在任何时段里,都会有很多未知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认识。比如谶言这个听上去很玄妙的玩意儿。《辞海》里对“谶”的解释是:“预言;征兆。”
谶言多用于政治斗争中,是一种具有宗教神学色彩的政治宣传。通常用来为谋求权力者或已登上权力宝座的统治者大造舆论,从而收服具有传统天命观的民众,证明其权力的合理性。
谶纬神学在西汉末年的哀平之际大兴,王莽与刘秀就曾利用图谶、符命,作为“改制”与“中兴”的合法依据。~秒~彰¨踕,暁`税,枉+ +更,薪?嶵!全?在这些事件的推波助澜下,到了东汉,谶纬神学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历史上所谓的神奇的谶言通常分为三类:一是官史的粉饰,二是野心家的编造,三是大众的选择性记忆。当然,还有部分巧合的因素不容忽略,巧合的因素要远远小于人为的解释和放大。
6世纪末7世纪初,“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在市面上十分流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这一谶言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主要功能是为自己臣服的那尊权力大佛找到一个存在的理由。大业九年,已经四十三岁的李渊转任卫尉少卿,是一名专门掌管京师军事器械的从四品官员。同时他还兼任一项重要的军事任务,那就是在隋炀帝二次远征高丽的战争中担任向东北前线(今辽宁省)运送军需的监督官员。
对于一个四十三岁,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男人来说,李渊所获封的从四品官级,的确算不得什么。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渊在隋王朝的两代帝王心目中,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信任,但始终没有得到高官显位和实际权力。
隋文帝杨广将护身之责交予李渊,而隋炀帝杨广则将战争所需军资交到李渊手里。李渊能够在帝国谋取到实际利益,无非取决于两点,一是先人所赋予的豪门世族的血统,二是与杨氏皇族的母系血亲关系。
杨玄感起兵这件事在李渊内心深处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造反者既不是赤贫阶层,也不是权力的冷落客,而是位居礼部尚书高位,世袭楚国公的本朝贵族。这时候,李渊已经被杨广调到弘化郡(今甘肃省合水)担任留守。他非常佩服杨玄感振臂一呼的勇气,同时也为他的命运忧虑。其妻兄窦抗也劝他起兵,说:“杨玄感已经抢先一步了!李氏名应图谶,应该趁势举义,这是天意啊。”
李渊没有同意,虽然听到杨玄感起兵的消息时,内心颇不平静,但他觉得造反的时机还不成熟。杨广这时候委派他镇守弘化郡,并兼管关右诸军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卫通往京师的战略要道。根据后来发生的诸多事情来看,李渊的气质类型应该属于黏液质。这种人习惯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深深地埋藏起来,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做到平静地克制与忍让。如果作为对手的话,这种人也是最为可怕的。在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