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章完结

夕阳西下的黄昏,许多宫人都看见她们的皇帝穿着短衫,拄着手杖,像一个飘然遗世的行吟诗人一样,独自游荡在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之间。¢精\武¢晓,税+王\ ·耕\辛^嶵?哙-没有人知道,这一刻的杨广是想把这些良辰美景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间。没有人知道,就算死神在下一刻马上把他从世界上剔除,他也要在这一刻把属于自己的世界收藏。他知道自己已经回不了那个烽火连天的中原了。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保住江东,为此杨广准备迁都丹阳(今江苏南京),以防李密兵锋越过长江。

李渊这时候已经被杨广安置于太原,其主要任务是清剿周边地区的叛乱,并与马邑(今山西朔县)太守王仁恭共同防御突厥。李渊万分感慨地对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而今我等能得此地,绝对是上天的恩宠和赐予。与而不取,祸将斯及!”也就是说,唐朝是李家的国,太原就是国土。如今我们能够得到这样一块地方,是上天给予的恩赐。如果不领情,那么就会大祸临头。

对于早有准备的李渊来说,这座太原郡无疑将会成为他开创帝王大业最理想的根据地。,墈′书?君, /唔?错?内!容+这里是一座给养充足、战略地位显要的军事重镇,同时还是五帝时期圣君唐尧的发祥地,正好与李渊“唐国公”的爵衔相吻合。也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李渊才会“私喜此行,以为天授”。他认为这是老天给他的一次绝佳机会,不可以错过。

在帝国统治集团内部,杨玄感烧起的那把火无异于吹响了权力集团内部分崩离析的号角。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隋炀帝已经无力再去控制全国的局面。李渊并不急于将自己摆在隋炀帝杨广的对立面上,他一直在等待一个能够让自己跳出来的机会。他之所以最后在太原起兵,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因为他的胸中早已藏好了一幅锦绣。

李渊前往怀远督运军需,在途经涿郡的时候,与他的朝中密友、皇帝身边的近臣宇文士及有过一次密谈。宇文士及是隋朝重臣宇文述之子,隋炀帝杨广的驸马,身处帝国的政治中枢。由于二人身份显赫,他们此次密谈显得非同寻常。此次会谈的内容,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武德初年李渊对裴寂所说的一句话中窥见端倪——高祖笑谓裴寂曰:“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

宇文士及于武德二年(619年)归顺唐朝,往前推六七年,就是613年前后。/精~武¨暁?税\枉· !已′发.布,最~欣/彰~截*这一年,杨广曾召唤李渊前往他的行宫一聚,李渊借病推托。隋炀帝语带双关地问他会不会病死。也就是说,李渊与隋炀帝的君臣和表亲关系此时已经有所动摇,并且可能已经走到了离心离德的地步。

宇文士及到了长安后,也向李渊掏心掏肺地表白:“臣早奉龙颜,久存心腹,往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后与汾阳宫,复尽丹赤。”

两人“尝夜中密论时事”,有什么样的话题需要他们夜晚密论,除了政治和权力,两个置身于帝国权力高层的老男人,还能有什么私密话题可聊?

大业十一年,李渊任河东讨捕使时,被杨广派往山西境内讨伐叛乱。他的副帅兼好友、善观天象的夏侯端再次劝说他:“如今玉床星座摇动,帝座星不安定,岁星居参宿的位置,必有真人起于晋地。这个人就是你。如今主上猜忌残忍,尤其猜忌诸李姓,李金才已经死了,如果你不趁早打算,必然会成为第二个李金才。”

当时市面上流行的那首《桃李子》歌谣,再次暗合“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时任右骁卫大将军的李浑就是因为隋炀帝的猜忌而惨遭灭门之祸,成为“李氏当为天子”谶言的第一个牺牲家族。李渊留守晋阳时,鹰扬府司马许世绪也曾经如此劝说李渊:“你的姓氏应在图谶上,名字应验歌谣,你手握五郡之兵,身处四面应战之地,起兵举事则可成帝业,端坐不动则指日可亡。”

而在李世民一再涂抹过的两《唐书》中,他也如此劝说父亲李渊:“如今主上昏庸无道,百姓困顿贫穷,晋阳城外都成了战场,父亲大人要是恪守小节,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我们李家的危亡就要来到了,不如顺应民心,兴起义兵,转祸为福,这是上天授予的时机。”两《唐书》这么记载,是为

不想错过《帝国往事》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