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2章完结

正因为如此,洛阳对于李世民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二!八!墈-书/旺~ .勉-废*悦+渎~李世民不但安排自己的心腹温大雅在那里坐镇,经营地方势力,同时他还秘密派遣张亮率领一千多忠心的将士前往该处,“多出金帛,恣其所用”,结纳山东豪杰,把这里变成自己的武装根据地和大本营,以便在情况有变时能够有资本进行反抗。

相比中央,太子集团对地方的重视程度小很多,这与他们的基础薄弱有关,更与他们决心在中央内部解决李世民的策略有关。在中央的较量之中,太子集团无疑占据上风,他们将李世民困在了长安。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渊在这件事上的暧昧态度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李渊知道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但他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制止。他的这种态度,与他是一个父亲不无关系——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不愿意动李世民,是因为日益严重的突厥外患需要军事人才,在强大的军事威胁下,他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李世民的权力(兵权)。/如!雯.网^ *已`发`布~醉′辛~彰¨結`

不管李渊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的这种态度都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让李建成和李元吉无所顾忌,将李世民的空间逼迫得日益狭窄,另一方面让李世民觉得自己还没有被逼到绝境,使他做了在绝境下铤而走险的打算,也相应做出了一些调整和安排。

武德六年(623年)以后,李世民与李建成从暗中较劲变为撕破脸皮公开敌对。杨文干事件使双方矛盾公开化并且逐步升级。

李渊本希望李世民能够知难而退,放弃夺嫡之念,然后自损收敛以避祸。可是对于李世民而言,放弃就意味着灭亡,夺嫡之路已经走到连当事人也无法控制的地步。从李渊的态度中,李世民知道要想通过合法途径改立太子是不可能的。他决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做最后的生死博弈。从后来反复修改史料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个对名声、人望极为看重之人,他在做最后的决定之前,肯定有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

李建成是法定储君,武力夺嫡是谋反大罪。即便能够侥幸得手,还是要千秋万世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1¢5!8?t+x`t*.-c?o¢m¨如果一着不慎换来满盘皆输,等待着他的就是灭顶之灾。

武德八年秋天,大唐帝国的边境线上烽烟再起。东突厥颉利挥师南下。这场战争虽然没有直接威胁唐朝中枢,但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也着实让唐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疲于应付。

李渊的军事部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将右卫大将军张瑾、安州大都督李靖等人调到前线,而李世民则作为后备力量派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防守关中门户。李渊之所以没有像往常那样将李世民推向战争最前沿,主要是因为突厥的这一波入侵并没有对李唐王朝构成大的威胁,同时也表明李渊在尽可能抑制李世民的锋芒,不让他再出风头。

武德九年年初,突厥人入侵边境。太子李建成提议,由齐王李元吉前往边境抗御突厥。李元吉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秦王手下兵强马壮,善于攻守,希望能够带上李世民手下最优秀的将军们和精锐士兵赶赴前线。

李元吉这么做,明摆着要借此机会削弱秦王集团的势力。李世民和他的文武将官识破了这场意图明显的局,那些忠心耿耿的将官当然不愿意就这样被分离,被对方各个击破。其中尤以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等主要将领的反应最为强烈。李元吉抓住把柄,先是诬陷马军总管程知节,逼着李渊将其外放为康州刺史。接着又用金银丝帛贿赂右二护军段志玄,段志玄不肯从命。

李建成和李元吉又用这种非常规手段去厚赂秦王集团的其他关键性人物,希望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倒戈。李渊对此似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他来说,几个王子之间的斗法和博弈,可以帮助他实现帝国权力的均衡。

李渊并不是毫无作为,他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他想让李世民前往东都洛阳,要他在那里建天子旌旗。他说:“当初建立大计,后来又平定海内,都是你的功劳,当时就想立你为太子,可你却坚决推辞,我也只好成全你的美意。再说建成年长,当太子的时日已久,我也不忍心剥夺他的继承权。看你们兄弟好像不能相容,都住在京城里,必定要产生冲突,我想让你重新掌管陕东道大行台,居住洛阳,自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以东的国土都由你做主,准许你建立天子旌旗,一切仿照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做法。”

但是他很快又推

不想错过《帝国往事》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