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念在侯君集追随自己多年,而且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有心饶他不死,然而却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1?6_x¨i+a′o*s,h?u`o?.*c·o~m¢李世民没有办法,只好亲自到牢中见了侯君集最后一面,说:“与公长诀矣,自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言罢泣下沾襟。
押往刑场斩首的时候,侯君集不失一个沙场老将惯有的镇定与从容。他面不改色地对监刑官说:“我一误再误,终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陛下尚为秦王时,我便已侍奉左右,此后又率部西征,攻灭了两个国家(吐谷浑和高昌),乞求陛下给我留下一个儿子,以继承侯家香火。”侯君集被斩首后,李世民命人抄没了他的家产,但赦免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只将他们流放岭南。
魏王李泰盯着那个空空荡荡的储君之位,嘴角掠过一抹深藏已久的微笑。他相信,普天之下,没有第二个人比他更适合成为东宫的新主人。随后的日子,他天天入宫侍奉父皇李世民,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孝顺和谦恭。
李泰的表现让李世民感到了莫大的安慰,此时此刻,也唯有李泰可以抚慰他这个天子兼父亲伤痕累累的心灵。¨6+邀¢墈!书¨惘, ¢毋!错′内,容!李泰这个孩子,自小聪明伶俐,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论起相貌来,也是器宇不凡。再加上他向来便表现得礼贤下士,相比之下,患有足疾的李承乾便显得失色不少。由他来继承帝业,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李泰是嫡次子,眼下嫡长子已经废了,由次子来继任储君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基于如此考虑,李世民终于向李泰当面承诺:准备立他为太子。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太极宫正殿里,群臣毕集,气氛严肃。皇帝李世民面色沉郁地端坐在龙椅上,左手边跪着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等人,右手边跪着司徒长孙无忌、谏议大夫褚遂良等人,他们身后是黑压压的大臣们的头。
原以为废掉李承乾,李泰继任储君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可现实远比想象复杂,朝臣们在新储君的人选上再次产生了严重分歧。他们因立场不同而分作两派:岑文本、刘洎等人力挺魏王李泰;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则表示强烈反对,他们提出了另一个人选——晋王李治。`p-i?n?g′f/a`n+w`x`w_.!c+o`m*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意外,魏王李泰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感谢命运,还是该诅咒生活——就在朝堂上下认定他入主东宫是板上钉钉之事时,那个不起眼的晋王李治居然会从斜刺里杀出。看着这个嘴上没长毛却要和他角逐储君之位的九弟,李泰的目光中充满了怨恨、困惑和不安。
面对这一两难局面,李世民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苦恼和焦虑之中。平心而论,他一直认为晋王李治是一个好儿子,可从来没有想过将他立为太子。是这帮大臣太有想象力,还是自己做得远远不够?
李治生于贞观二年,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在嫡出的三个儿子中排行老三,贞观十七年他才十六岁。这么一个年龄尚幼、不谙世事的小儿子,又怎么有资格成为大唐帝国的储君呢?而且,李治除了年纪太小外,还有一个致命缺点——他的性情过于柔弱。
从幼年起,李治就有“宽仁孝友”之名。小时候老师给他讲《孝经》,李世民问他有何读后感,当时年仅七岁的李治摇头晃脑地说出了一番对忠孝的感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也就是说,一个人讲究孝道,首先是孝顺父母,然后才能对待君王,最后才是立身。
此番见解令李世民欣喜不已,他说:“你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善待我和你的那些兄弟,尽到一个君王和臣子的本分。”李世民的这个评价固然是对李治的赞赏,可同时也恰好表明——他压根就没想到有朝一日李治会成为自己的政治接班人。换言之,李治这辈子能够老老实实地侍奉父兄,当一个循规蹈矩的臣子,就是李世民对他的最高期待。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李治是三个嫡子中哭得最凄惨的,史称其“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李世民对李治当然是非常宠爱的。如果说,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