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弟多无才行,借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家国之庆也。”
李世民非常清楚,如果李泰入继大统,这帮“德义不修”的功臣子弟必然会执掌朝政,到时候不但贞观一朝的政治成果无法保存,而且李唐社稷的安全与稳定也有可能受到威胁。
虽然李世民在感情上一直倾向于李泰,但是在理智上却不得不最终选择李治。争夺太子席位的斗争,其实是大唐权力集团中关陇派与非关陇派之间的斗争。两派都想围绕将来的帝国接班人,缔造自己的势力,而争夺尤为激烈的是顾命大臣的席位。
由于李治得到了太宗皇帝最为信任的权力大佬——长孙无忌的坚决支持,李泰最终落败。自此以后,非关陇派的地位急剧下降。他们中许多极负盛名的人物,或者遭到飞来横祸,或者郁郁寡欢而死,或者被派往地方,离开中央的政治圈子。李世民最后将李治选为接班人,是因为李治背后的政治集团,只有让这批元勋故旧辅佐新君、继续执掌朝政,贞观路线才会得到延续,而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帝王功业才能得到有效的继承,并且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