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展寸私而已。
我从小喜欢历史。当然,这里所谓的历史,和我后来作为专业学习了多年的历史学是很不一样的,无外乎评书戏曲、历史小说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讲史方式。上高中以后,我逐渐步入互联网世界,并开始在网上与人论史。当时,受《雍正王朝》等热播清朝题材电视剧的影响,网络上论说清史的声音最为热烈,我也不能免俗,跃跃欲试,颇想加入讨论。不过,以我一贯好胜求异的性格,虽然极年轻,也不肯跟在别人后面,或应诺叫好,或发表些过于幼稚的观点。于是,我开始在网络上默默搜集清史文献,半懂不懂,啃了不少史料。记得高三时,班主任让我们罗列自己阅读过的课外书,我的书单中竟有《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之类,令老师大为惊诧。有了些背景知识打底,我在网络清史圈也显得游刃有余起来,先是发史料,再是论观点,上大学以后又写起了网络小说,吸引了不少粉丝,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然而,当我真的凭着这样得来的自信,选择北大历史系,准备以清史为专业时,我才仓皇发现:原来我这样的“出道”经历,就是学院派口中的“民科”啊!
还好,北大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只要能够按照专业要求完成学业,其他事情是不消多说的。六年时间的研究生学习,我努力而又尽量不动声色地克制自己的“民科”趣味,强迫自己变得专业、再专业一些。终于在2015年,我拿到了历史学博士学位,一时间洋洋得意,自诩为孙菊仙、言菊朋,“名票下海”,转型成功。
博士毕业以后,我入职国家图书馆,虽然科研压力较之留在高校有所缓解,但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开展阅读推广、文化传播,成为我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此前的“民科”经历,特别是在历史普及文章写作方面积累的题材和经验,就颇值得我“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起来。于是,我捡起了自己的旧爱好,再以历史学专业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升华其境界、匡正其观点、去取其材料,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写作多个系列的读史、讲史小文章。《年羹尧之死》,即其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