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功臣,大多产生于军事活动当中,即军功。建立军功的类型很多:有开基立业型,比如韩信、张良;有乱世争雄型,比如白起、蒙恬;有开疆拓土型,比如卫青、霍去病;有力挽狂澜型,比如郭子仪、李光弼。此外还有抵御外敌侵扰、平定政敌叛乱、镇压民众反抗等各式各样,视具体情况而有所分别。
建立军功者早期以武将为主,宋以后则多以文御武,特别是明清承平以后,多以文官掌兵权,如明朝的于谦、王守仁、袁崇焕、洪承畴,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都是如此。年羹尧以进士翰林起家,作战时以川陕总督为本职,虽然加以“大将军”头衔,但亦在文官掌兵之列。
战国、秦汉以后,在军事活动中建立大功业者,多被奖以爵位,如列侯、国公等等。爵位区别于一般职官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由子孙世袭,所以大功臣多能通过军功进入贵族阶级,获得高于一般文武官僚的政治地位,对王朝具有“与国同休、带砺山河”的强烈政治认同感。而相对于建立军功者,在日常政务中表现突出的文官(包括和平时期的武官),最多只能获得职务上的提拔,担任政府运行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在一定的任期内执政,而不能获得爵位、进阶贵族,甚至成为政权的“持股人”。“爵以赏功、职以任能”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逻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