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感谢,也不派人到西北与年羹尧联系叙旧。倒是年羹尧特意派人南下问候,而鄂尔泰端坐高堂,面沉似水,以待下人之礼对待年府家人,吓得来人不敢多言。也正是如此,由年羹尧推荐而走上仕途快车道的鄂尔泰、史贻直等人,并没有因为年羹尧的倒台受到牵连,而是继续作为雍正皇帝最信任重用的大臣活跃在朝堂上。相反,倒是雍正皇帝利用年羹尧特重科举同年关系的特点,在“倒年”斗争中使用反间计。至于怎么个反间法,我们后面继续谈。
春风得意马蹄疾
入仕后的年羹尧,仕途之路可谓顺风顺水。在此,我们大致罗列一下他的升迁路径。康熙三十九年,二十一岁的年羹尧考中进士,当年五月,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年羹尧顺利通过翰林院的散馆考试,“博士后出站”,成功“留馆”,任职翰林院检讨,是从七品官。实际上,那一科的散馆考试合格率很低,四十多名庶吉士中只有十人考试合格,其余或降归普通进士班中候选,或仍然在庶吉士班中延期学习,可见年羹尧在其中亦属佼佼者。两年后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年羹尧以翰林院检讨的身份,作为钦差,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当时的四川由于受到明清之际战争的破坏,人口萎缩、经济凋敝、文气不振,在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中重要性不强。即便如此,年羹尧能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就主持一省乡试,成为众举人的“座师”,也是得意之事。回京后,年羹尧很快在翰林院内进行职务升转,先后担任了正六品的侍读与从四品的侍讲学士。康熙四十七年(1708),又以侍讲学士身份担任广东乡试正考官。一年后,升任正三品的内阁学士,并加礼部侍郎衔,可谓“春风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