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史贻直相比,年羹尧的另一位乡试同年伊都立,更是被雍正帝用为“倒年”的急先锋。¢鸿*特¢晓.说\王· `追,蕞!薪/璋\结?伊都立姓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他的家族背景非常显赫,是康熙年间担任过内阁首辅的大学士伊桑阿之子、外戚权臣索额图的外孙。伊桑阿家族是满洲汉化进程最早的家族之一,伊桑阿本人十六岁即中进士(伊桑阿参加的顺治年间科举考试,是满汉分试,满人考中进士的难度不大,但在顺治年间就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意识并付诸实践,汉化程度不可谓不高),其子伊都立亦在十三岁的幼稚之龄即中举人,且有诗文集传世。满人贵族子弟以科举入仕,本来前途不可限量,但由于索额图的倒台,伊都立在康熙年间的仕途并不顺利,到康熙皇帝去世时,仅任职五品的内务府郎中。雍正帝即位后,伊都立平步青云,很快升至刑、兵二部侍郎,盖因其既与怡亲王允祥有连襟并兼亲家之谊,又与年羹尧有同年之故。三巨头巴结上了两个,能不发达乎?
前文我们提到,年羹尧特别看重科举同年,与伊都立的私交也不错。雍正帝为麻痹年羹尧,即任命名义上与年羹尧交好,实际是自家亲信的伊都立为山西巡抚,在川陕与京畿之间树立一道重要的防御屏障。伊都立上任后,雍正帝一面命他全面掌握山西各军事重镇如太原、大同等地的兵权,并接管山陕两省的财源重地——河东盐场;一面要求他继续做出和年羹尧同年故交的友好姿态,与其书信不断。*d?u/a.n_q¢i/n-g-s_i_.¨n`e¨t.雍正帝甚至亲自指导伊都立要用怎样的词汇吹捧年羹尧的功劳,使其放下戒心,任由老同学在自家门前大做动作。
当然,并不是每个被“放风”的对象都能如雍正帝所想的那样知情识趣。年党重要成员、雍正初年的直隶总督李维钧在接到雍正帝亲自发来的“倒年”信号后,就采取“阳为参劾,阴图开脱”的态度,试图“蒙混过关”。李维钧是浙江嘉兴人,由贡生入仕,并非科甲正途,前程也谈不上特别光明。雍正改元之初,他在直隶担任分守道,但因为与年羹尧交厚,雍正元年二月即升任直隶巡抚。雍正二年十月,随着直隶的最高长官改抚为督,他又顺势升任“天下督抚之首”的直隶总督。
李维钧巴结年羹尧,采取的是一个不太光彩的手段:让自己的小妾拜年羹尧的管家魏之耀为义父,然后将这个妾扶为继室、主持家政,那么他顺理成章也就成了魏之耀的女婿。,j+c\h.h-h′h?..c¨o,m*以封疆大臣之尊而为年氏家奴之婿,在当时的官场士林中反响很坏。好事秀才们编排了不少李维钧夫妇的段子、打油诗,题于保定城内的酒肆茶楼,一时间沸沸扬扬。
李总督拍马屁的法子虽然直接得令人难以接受,但论为官行政,他也堪称是个有魄力有眼光的能吏。雍正初年最重要的制度改革——全面施行“摊丁入地”,就是由他建议并迅速推广的。因为这一建议,李维钧得罪了不少田连阡陌的豪族权贵,感到十分孤立。雍正帝曾命他与怡亲王允祥联络,作为靠山。但李维钧没有照做,而是越发与年羹尧交厚,凭着这个大靠山给自己壮胆。
雍正帝对李维钧的才干十分看重,曾称赞说:如果天下督抚都像李维钧这样,那么吏治民生就都不用朕发愁了。是以虽然知道他是年氏死党,但在“倒年”的过程中,仍然很希望把他拉出年羹尧阵营,为己所用。将雍正帝提醒大臣们与年羹尧保持距离的朱批按时间排序,就可以发现,他第一个提醒的人就是李维钧。雍正二年十一月,皇帝在李维钧的奏折上批道,“近者年羹尧奏对事,朕甚疑其不纯,有些弄巧揽权之景况”,“朕今少疑羹尧。明示卿朕意,卿知道了,当远些,不必令觉,渐渐远些好”,“有人奏尔馈送年羹尧礼物过厚,又觅二女子相赠之说”。皇帝发了这样的话,作为“年党”的重要人物,李维钧不敢不有所表态。雍正三年初,李维钧三上弹章,揭发年羹尧“挟威势而作威福,招权纳贿,排异党同,冒滥军功,侵吞国帑,杀戮无辜,残害良民”。又说年心迹悖逆,“负恩估恶,隐而弥彰”等等。
然而以雍正帝之精明,马上意识到,李维钧光扣大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