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章完结

自从清朝皇室认定长白山是始祖诞生地,长白山就成了神圣所在。-精′武?暁′税?枉? -醉,欣¨漳¨結+更\薪/快`康熙十六年(1677),玄烨曾派遣内大臣武默纳等人前往长白山瞻礼,又撰《祭告长白山文》,称颂“仰缅列祖龙兴,实基此地”。乾隆时礼亲王永恩《望长白山》诗:“屴白山高,云深人莫至。树色郁青苍,兴王肇基始。”都把长白山看成是龙兴之地。长白山以东约50里处有山名赤峰(俗称红土山),下有圆池,因“池深而圆,形如荷叶”得名。赤峰和圆池与文献记载中三仙女沐浴的布库里山和布勒瑚里湖的地理位置大体符合,正可作为始祖发祥的实证。于是,圆池被定名为“天女浴躬池”,复于池西南侧立“天女浴躬碑”一座以为纪念。[3]

但是神话传说毕竟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更何况经过清朝皇室精心改造的神话传说完全淆乱了其祖先的迁徙足迹。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爱新觉罗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发表过不少高质量的论著,[4]使一个历时已久的谜团逐渐显现出清晰的脉络。¨6+1~墈¨书·蛧* .庚¢新/嶵.全/下面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个人的理解,对爱新觉罗氏先世的发祥地点和迁徙过程做一概括的说明:

爱新觉罗祖先的发祥地,原在遥远北方的松花江流域。关于他们南迁以前的社会状况,我们所知甚少。朝鲜李氏王朝官修《龙飞御天歌》,成书于1395年(李朝太祖四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是现存较早的一部珍贵史料,披露了爱新觉罗家族直系祖先吾都里部酋长猛哥帖木儿南迁以前的若干情形。书中谈到李朝太祖李成桂与女真酋长的历史关系:

东北一道,本肇基之地也,畏威怀德久矣,野人酋长,远至移阑豆漫,皆服事,常佩弓剑,入卫潜邸,昵侍左右,东征西伐,靡不从焉。[5]

李成桂称帝前长期居住在朝鲜东北境会宁、镜城一带,与邻境女真酋长联系密切。但书中所称“野人”酋长“皆服事”、“东征西伐,靡不从焉”,显然是夸大其词。女真语“移阑豆漫”即汉语所谓“三万户”,《龙飞御天歌》记为:斡朵里万户夹温姓猛哥帖木儿,火儿阿万户古论姓阿哈出,托温万户高姓卜儿阏。,狐¨恋′闻·学! ¨首_发^所谓三万户,应是居住在松花江下游沿岸的三个酋长,[6]源于元代。元朝曾在松花江下游地区“设官牧民”,置斡朵怜、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居民“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7]元末,当地仅存斡朵里(斡朵怜)、胡里改(火儿阿)、托温(桃温)三万户府,朝鲜所称“移阑豆漫”,即三万户,应是旧制的延续。

图2 亚沟石刻造像拓片(男像)(黑龙江省阿城)

图3 亚沟石刻造像拓片(女像)(黑龙江省阿城)

斡朵里(吾都里)万户猛哥帖木儿,也就是清朝皇室尊为“肇祖”的孟特穆。清人所修《满洲实录》记录了三万户即三姓人的历史传说,虽然经过修史者的增删文饰,仍然保留着合理的内核。就吾都里部来源而言,《满洲实录》将它的肇兴之地系于长白山东南,但鄂多理城原址实际上却在松花江下游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马大屯附近。[8]元末明初,始在酋长猛哥帖木儿率领下迁至朝鲜东北境的镜城,即斡木河所在地(清人谓之鄂漠辉,朝鲜人又谓之吾音会)。因而传说中始祖布库里雍顺乘舟行至鄂多理的事迹,反映的应是爱新觉罗的祖先从遥远北方溯松花江下游南迁并加入三姓部落的经历。所以,不可以认为猛哥帖木儿是元代斡朵怜部的简单承袭。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满洲先民的社会发展,始终呈现不平衡状态,处在边远地带的女真人长期过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生活,无力摆脱落后的氏族制度的束缚,一些南迁的居民则在迁徙过程中得到发展。

《满洲实录》又称,布库里雍顺被三姓人推举为主后,定国号为满洲。事实上,“满洲”族名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才正式确立,实录所载,显系后人附会。至于这里所说的“国”(gurun),当然也不是近代意义的国家,而是泛指部落集团,也就是由三个氏族(三姓)共同组合的一个部落。

不想错过《爱新觉罗家族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