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章完结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虽然成书较晚,但因为是稽考满洲源流之作,所以各家姓氏“俱按原籍地名分类编辑”。`微?趣_小+税~ ?无`错?内+容?其中除少数入旗较晚的所谓“新满洲”和尼堪(汉)、高丽(朝鲜)、蒙古人外,所载各姓氏的分布基本反映的是明末入旗以前的情形,从而为我们追索觉罗哈拉的分衍过程提供了比较可信的依据。

明正统年间(1436—1449)以后,女真三大部的分布态势大致如下:

建州女真分布在抚顺以东,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绿江边,内有许多部落。上引文中穆溪、嘉木湖、萨尔浒、呼讷赫、雅尔湖、佛阿拉、汪秦等地均属其范围。

海西女真分布于明开原边外,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曲折处。内部又分哈达、辉发、乌拉、叶赫等四部(又自称扈伦四部),其中哈达、乌拉、叶赫三部均有觉罗哈拉人散布。

“野人女真”(东海女真)包括众多部落,分布于建州、海西以东和以北的广大地区。_看′书?君* ,埂¨辛¨罪¨全,大体从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龙江流域,东达海岸。上引文中兴堪(兴凯)、瓦尔喀、阿库里均在其境。

如上所述,觉罗哈拉的分布,涉及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大部的广大区域,说明在有明一代,它已经历了长期的繁衍和分化。上引文中的“松花江”下游,曾是吾都里部三万户时代的原居地。元末明初,猛哥帖木儿在“旧有仇隙”的“兀狄哈”女真压力下“挈家流移”,率部从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启程,踏上了辗转南迁的里程。他们首先抵达朝鲜东北境的会宁,在外部社会的压迫下,仍未安其居,一度往返于会宁与凤州之间。明宣德八年(1433),猛哥帖木儿在会宁一带被七姓兀狄哈所害,觉罗哈拉一时凋零。正统五年(1440),其弟凡察和子董山在朝鲜威胁下率部西走婆猪江(佟家江)和浑河流域,同时部分族人留居会宁,其中包括凡察的亲兄弟吾沙可、于虚里等人,[22]觉罗哈拉经历了再一次分化。.1-8?6,t¢x,t′.\c?o¨m.而在明末清初女真人(满洲先民)的地理概念中,会宁一带属“瓦尔喀”。而后,建州左右卫的析置,不可避免地给残缺不全的哈拉组织又一次打击。[23]有明一代觉罗哈拉人们的播迁远远不止上述三次,只不过这三次比较清晰地展示出辗转迁徙与哈拉血缘组织不断析解的因果关系而已。一个比较完整的哈拉组织,在200余年间逐渐畸零星散了。

在氏族社会,氏族的迁徙与扩散是一个自然过程,当人口增长引起生活资料紧张时,剩余的人口遂移居到新的土地。在这种场合,氏族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分离的。觉罗哈拉的变化亦如其他女真族姓,则是在外部社会的干预或者打击,与社会内部攫取财产的武装冲突的合力作用下急遽瓦解的。换言之,私有制度的发展以及由此酿成的矛盾冲突,加快了血缘组织的分解。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莫过于宣德、成化年间朝鲜、明军连续五次对建州女真的围剿和屠戮(详前文)。

显而易见的是,女真各部的南迁对自身社会发展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与外部先进社会的经济、政治交往促进了私有制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对外掳掠的需要又孕育出与外部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招致报复。在明朝、朝鲜、蒙古三个强大势力的频繁干预和影响下,哈拉组织失却了绵延存续的条件。

哈拉组织的瓦解过程,也就是各穆昆不断分衍发展的过程,兹据《氏族通谱》,将觉罗哈拉各穆昆的进一步变化图示如下:

以上八个穆昆,除察喇、通颜两穆昆比较集中,其余各穆昆旁支斜出,在繁衍分析的反复运动中均已扩散到相当广阔的地域。这表明:当觉罗哈拉的分支乃至分支的分支,散布到某地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可能形成一支独立的、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的新穆昆。

康熙《御制清文鉴》卷五诠释“穆昆”:第一为同哈拉(姓)兄弟,第二为一群人。前者取其血缘相近,后者取其地域相联。这与哈拉纽带的松弛瓦解形成截然对比。接踵而至的重大变化是,老哈拉的各穆昆之间,逐步突破了婚姻的禁忌。在明前期吾都里部内,酋长童亡乃与童所老加茂,并为童姓,互结姻娅;另一酋长童吾沙可的女婿童束

不想错过《爱新觉罗家族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