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记载了天命四年(1619)十一月一日金国的“十部(塔坦)执政贝勒”与蒙古喀尔喀五部诸贝勒盟誓经过,其中十部(塔坦)执政为:昆都仑庚寅汗、古英巴图鲁、阿敏台吉、莽古尔泰、洪台吉、德格类、阿济格阿哥、杜度、布尔杭古、德尔格勒。·5′2\0?k_s-w?._c!o.m^[45]
昆都仑庚寅汗,是万历三十三年(1605)蒙古喀尔喀五部给努尔哈赤奉上的汗号。布尔杭古、德尔格勒,则是新降附的叶赫贝勒,汗的姻亲。此外,参与执政的古英巴图鲁代善(努尔哈赤次子),阿敏台吉(舒尔哈齐次子),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五子),洪台吉(皇太极,八子),德格类(十子),阿济格(十二子),杜度(长孙),均为努尔哈赤的子孙辈。他们中间,年龄最长的代善36岁,幼子阿济格仅14岁。由此可见,主持政务的议政会议除若干异姓亲贵外,以汗家族为核心,带有家族政治的鲜明色彩。
参与议政的诸贝勒也即执政贝勒。从此以迄天命末年,努尔哈赤另外一些子侄诸孙也陆续跻身执政贝勒之列:斋桑古(舒尔哈齐子)、济尔哈朗(斋桑古弟)、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多铎(十五子)、阿巴泰(七子)、岳讬(代善子)、硕讬(同上)、萨哈廉(同上)、豪格(皇太极子)。`第′一_看+书¨罔~ ¢庚`薪¢最·全′以上便是天命年间汗家族参与议政、执掌“大政”的执政贝勒。其中,仅阿巴泰一人庶出,而他参与议政又在弟德格类、济尔哈朗,侄杜度、岳讬、硕讬诸人之后。说明重嫡不重庶是简任执政贝勒的重要条件。[46]
在众执政贝勒中,和硕贝勒居有核心地位。依年龄次序,代善又称大贝勒、阿敏称二贝勒、莽古尔泰称三贝勒、皇太极称四贝勒,合称“四大贝勒”(四大王)。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命四大贝勒“共理机务”;六年(1621),进一步命令四人“按月分直”,轮流执掌日常政务。[47]和硕贝勒与执政贝勒身份重合,分掌八旗,主持议政,逐渐形成分权共治的局面。
努尔哈赤主政期间,金国实行的是以汗为首的执政贝勒议政制。由于他在长期征战中建立起无可争辩的权威,兼有家长和汗的双重身份,所以八和硕贝勒相互独立、势均力敌,不但不会对他的地位构成挑战,相反,为他在血缘观念仍旧保持顽强影响的条件下,利用亲近子弟对被征服的部民与部落实行控制提供了有效手段。¢求?书\帮· ~首\发,
然而,随着年事渐高,努尔哈赤不能不对诸子侄之间能否长期同舟共济表示担忧。特别在四大贝勒内部,代善长期参与国政,位居四大贝勒之首,为人宽厚,难以御众。皇太极“英勇超人”,素为父汗偏爱,但内多猜忌,在汗位角逐中咄咄逼人,甚至“潜怀弑兄之计”。天命六年,阿敦密告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等人将要对他进行陷害,“事机在迫,须备之”。[48]代善闻讯惊惧不已,往见其父而泣。努尔哈赤为平抑内讧,以“交构两间”的罪名将阿敦论处。阿敦是努尔哈赤从弟,开国功臣之一,却成了两大贝勒明争暗斗的牺牲品。大贝勒阿敏为舒尔哈齐子,天聪四年(1630)皇太极宣布阿敏16大罪状时,斥他“怙恶不悛,由来久矣”,[49]可见彼此早有嫌隙。莽古尔泰之母系被迫离异的大福晋,继汗位希望渺茫,他与阿敏各有隐衷,不得不审时度势,依委于代善、皇太极两者间,使诸大贝勒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努尔哈赤毕生创业,目睹并亲历了一幕幕“骨肉相残”的悲剧。天命六年正月,他要求诸子侄对天祝祷,“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临终前遗言诸贝勒,复援举六祖贝勒以及董鄂、王甲、哈达、叶赫、乌拉、辉发、蒙古因“贪财货、尚私曲、不尚公直,昆弟中自相争夺杀害,乃至于败亡”的历史教训,并剖明心迹说:“吾以彼为鉴。”[50]他深恐诸子日后为争夺权位重开衅端,试图建立一种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取代身后可能出现的权力真空,以维系八家分治局面的稳定。经过长时间酝酿,在天命七年(1622)三月,提出了八和硕共治国政的设想,要点如下: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