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在战争中多次担任主帅,骁勇善战,从极重军功的宗室贵族中脱颖而出。-x~i*a-o¨s?h_u·o?h¨u′n*.\c*o!m?顺治元年(1644),几位来华的日本商人对阿济格有如下的描述:
听说是个粗野人,考虑问题粗率,所以从来不过问政务。看来年纪近五十岁,麻脸,身材魁梧,眼神令人望而生畏。为人剽悍,在交战时,攻城陷阵,无往不胜。大明和鞑靼交战之际,屡建军功。[68]
阿济格在战场上虽然所向披靡,政治方面却鲜有建树,尽管他在天命末年已跻身议政贝勒之列。每遇集议国事,阿济格惟知“夸诩鹰犬良马,旁及戏言”。[69]加之平素作风粗鲁,性情暴躁,贪得财货,热衷杀掠,以至引起皇太极不满。天聪二年(1628)被降为不主旗的议政贝勒。崇德元年,仅封多罗武英郡王,位在多尔衮、多铎、豪格、岳讬等弟侄之次。不过,终皇太极之世,阿济格一直是他军事上的得力支柱。[70]
阿济格同母弟多尔衮为人多才多智,英武超群。天聪二年,多尔衮随皇太极征察哈尔多罗特部有功,皇太极赐多尔衮美号“墨尔根戴青”,同时赐多铎美号“额尔克楚虎尔”。^精~武.晓?说*网· ·已!发_布¢蕞`新-章*洁`为此皇太极当众宣布:对那些不称其美号仍称其本名的人,“若是男人,则罚取插着弓箭的箭袋。若是女人,则要脱掉她穿的衣服”。[71]是年,多尔衮年仅17岁。他和弟多铎对皇太极忠心不二。天聪五年初设六部,命多尔衮掌吏部事。天聪七年(1633)十月,皇太极在总结设立六部以来的情况时说:“置官以来,吏、户、兵三部办事尽善。”[72]表示了对多尔衮吏部工作的肯定。多尔衮目光敏锐,关于金国发展的设想很有远见。天聪七年,皇太极询问诸贝勒关于征明、察哈尔、朝鲜何者为先时,多尔衮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出发,建议皇太极“春宜整顿兵马,乘谷熟之时,入边围困燕京,截其援兵,残毁其屯堡诸物,为久驻之计,可坐而待其敝”。[73]多尔衮的建策,符合金国国情,得到皇太极重视。从此,八旗军队一再深入明境蹂躏土地人民,以削弱明朝力量,创造与之决战的条件。
皇太极改元称帝的原因之一,是得到元朝传国玺,在获得传国玺这件事上,多尔衮立有大功。*齐\盛,暁/税·罔- ?追·罪`鑫,漳?节*天聪九年,他奉命招降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因林丹汗先得元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字,多尔衮使额哲将传国玺献给了皇太极。当时视为吉祥之兆,促成皇太极登上皇帝大位。多尔衮因功封头等王爵,即和硕睿亲王。
崇德三年,多尔衮被授予奉命大将军号,统八旗左翼,岳讬率右翼。两支军队袭破明境直隶、山东的40余城,于第二年携带大批战利品和俘虏返回盛京(沈阳)。在而后爆发的松、锦大战中,他又立新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得为摄政王,掌握清朝最高权力。这与皇太极生前对他的器重和培植有关。
皇太极诸兄弟中,多铎年龄最小。天命末年,得父汗遗产30牛录,并任正黄旗(后改正白旗)和硕贝勒,与议国政。天聪二年13岁时,从征蒙古多罗特部,获“额尔克楚虎尔”美号。此后随诸兄长年东征西讨,地位日益显赫。天聪五年三月,皇太极意在削弱诸大贝勒把持刑事讼诉大权,借口“今闻国人皆有怨言”,以“国家法纪……有宜更改者,作何更改”为主要议题,令诸贝勒大臣奏陈。大贝勒代善将民有怨言归结为“用人之失”,建言将谳狱诸臣选择更易,却无意变通大贝勒操纵刑政的旧制。大贝勒莽古尔泰声称自己“每据三次供词复加详阅,以断是非,未有明知而敢枉断者”,断然否定了皇太极对刑政阙失的指摘。多铎与兄德格类、济尔哈朗等贝勒的奏言倒颇能迎合汗意。多铎奏言言简意赅:“前人明习法度,业有成规,当令遵而行之。”[74]前人法度,无非是汉人制度,即悖离本族合议裁决之旧辙,取仿明朝制度之成规。依仿汉制集中司法权的主张,直接导致了同年七月刑部之设。
图10 多尔衮像
图11 多铎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