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风习。康熙二十七年(1688),玄烨谕旨称:今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不问贤否,概予封爵,以至视为故典,不思进取。因此规定,应封爵者,年至20,要考试清语及马、步射。优者,照例封给应得之爵;平者,降一等;劣者,降二等。[5]考封制度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雍、乾年间,进一步完善了考封制度。雍正八年(1730),制定“王公以下嫡子考授例”,乾隆八年(1743),又制定“王公以下庶子考授例”。嫡子指王公嫡福晋(嫡夫人、嫡妻子)所生子,庶子指王公侧福晋或侧室以及妾媵所生子。顺治年间原定:除一嫡子可袭原爵外,亲王余子皆可封郡王,郡王余子皆可封贝勒。康熙年间,对亲王和郡王诸余子封爵均减一等,即亲王余子由原应封郡王改为贝勒,郡王余子由原来应封贝勒,改为贝子。在新的嫡子考授例中,无论哪一级贵族子弟,其考授爵位均明显低于原来应封的等级。仅以亲王为例,先前,嫡子可封贝勒,至此,仅能考封不入八分镇国公,也就是说降低了四级。庶子考授例则明确规定了庶出子考封应得爵位。其中侧福晋、侧室所生子,考授的爵位要比嫡子相应低二三级以上。如亲王嫡子可考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侧福晋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妾媵所生子,只能考授三等辅国将军。此外如郡王以下辅国公以上侧福晋、侧室子,郡王以下贝子以上妾媵子,均降等考授,“其余妾婢所生之子为闲散宗室,不授封”。[6]至于低爵宗室——不入八分镇国公至奉恩将军,仅封嫡子,庶子全部不授封,为闲散宗室(详见附录一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