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府——据昭梿《啸亭续录》载,府址在铁狮子胡同,即现在地安门东大街东端。\看?书′君^ ?无¨错?内_容¢而现存恭王府则位于前海西街。恭亲王奕,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奕异母弟。咸丰元年(1851),封恭亲王,分府后移居宫外,赏给辅国将军奕劻(后晋封庆亲王)府第。从此这座府第称恭王府。同治十一年(1872),奉旨“世袭罔替”。奕死后,由其长子载澂嗣子溥伟承袭王爵,仍住原府。祖孙二人被时人称为“老恭王”、“小恭王”。
恭王府分府第和花园两大部分。府第占地46亩半,花园占地38亩6分。府第在前,花园在后。整个府第布局严谨庄重,分东、中、西三路,由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多进深的四合院组成。花园名“萃锦园”。园内假山叠石,奇峰突兀,花木丛生,轩榭幽致。
随着皇子分府,北京城内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王府。每一座府第的兴修,都动用了众多人工,耗费了巨额帑项。
(三)王府的组织
皇子分府后,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管理机构。.咸+鱼!墈*书? *嶵*薪!漳_节,更.辛¨筷,
按清朝规定,王公府属护卫官员除奉特旨格外赏给不拘数额外,亲王应设长史1员,一等护卫6员,二等护卫6员,三等护卫8员,四五六品典仪各2员;郡王应设长史1员,一等护卫6员,二等护卫4员,三等护卫5员,五六品典仪各2员;贝勒,各设司仪长1员,二等护卫6员,三等护卫4员,五六品典仪各2员;贝子,各设三等护卫6员,六七品典仪各2员;公,各设三等护卫4员,七八品典仪共3员。王等属下,又每旗各设散骑郎。此外,亲王府、郡王府还设有王府管领、马群头目、饭房头目、司库、匠役头目、牛群头目等。[252]王府长史和贝勒府司仪长“掌董帅府僚,纪纲众人”,[253]是府里最重要的官员。散骑郎的任务是协助长史管理府事。其他属官分别负责随护宿卫、仪仗导引,以及王府一应生活事务。王府还设有太监。早期数目不限,以致投充私宅太监人数过多。嘉庆四年(1799)定,亲王准用七品首领1名,太监40名;郡王准用八品首领1名,太监30名;贝勒准用太监20名;贝子准用太监10名;入八分公准用太监8名。?卡~卡.晓.税`枉, ^更~鑫¨最^全,此后,王公府第太监多有逾额。道光十年(1830),又取消了限制。[254]
总之,王府的人员编制,是按府主爵位高低各有不同的。晚清醇王府,由于奕是光绪帝生父的关系,曾加增护卫人员两次。到第二代醇亲王载沣时,又因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缘故,当上了摄政王,所以醇王府内的各处人员不但较清初规定的人数要多,而且比一般王府也要多得多。溥杰回忆了其父载沣摄政时代,府中的组织概况:
长史1名;管事官1至3名;庄园处5至6名;随侍处最多时十余名,少时6至7名;司房5至6名;祠堂3至4名;大、小厨房共约10余名;茶房3至4名;茶园(包括暖窖)最初有十余名,后减至6至7名;大书房8至9名;小书房4至5名;更房十余名;马圈2处,共约10名左右;裁缝铺人数不详;轿夫约有20名。
属于“关防院”(内院)范围的,有首领太监1至2名,回事太监2至3名,小太监6至7名,散差太监约12名;“妇差”(当时呼保姆为“妇差”或“妈妈”)约30余名,“使女”(又唤丫环)约6至7名。据以上估计,王府各处人员已在156人以上。[255]这还不包括在王府门前和墙边站岗巡逻的兵丁。
此外还有看守“园寝”官员若干名,连看坟带种地的佃户若干家。另有看管京郊海甸别墅——蔚秀园的特派人员2至3名。
长史是由皇室内务府派给王府当家的最高级官员,实际上只是一个高高在上,有名无实的官员。王府中事务,照例由管事官掌握。长史平日不到府中,只在府中有婚丧大事时才露面。
管事官的品级不低,戴有三、四品顶戴(即亮蓝和涅蓝顶子)与花翎。除内院属于太监职责范围以外,府中一切事务都归管事官管理,故有“大管事的”、“二管事的”之称。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