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什么得出来的呢?本节即回答这一问题。
《图册》前后各有两开洒金笺衬页。36开画页后均有墨笔书写的苏州码子(以下简称“苏码”)和铅笔书写的阿拉伯数字(以下简称“阿码”)两种顺序号。“苏码”是起源于苏州一带、后流行于广大江南地区的速记数字号码,至今仍在南方一些地区被使用。其与阿拉伯数字的对应关系如下:
“苏码”的写者可能是绘制者,也可能是装裱者。《图册》的装裱形式为“蝴蝶装”,“苏码”粘在两开册页之间,原本是看不见的。“阿码”是近人拆开册页后为防止其顺序混乱而写的。其时间可能是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时期,也可能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时期。但无论“阿码”是何时写的,写者显然对“苏码”毫不知情,其“阿码”顺序与“苏码”完全不相吻合。如“苏码”“〣”(3)“阿码”作“13”(图23),等等。
图23 《图册》中“苏码”与“阿码”的对应情况如下表2:
表2 《图册》苏码阿码对照表
续前表
据表2可知,36开画页中,“苏码”全者27个;残损者4个;全缺者5个。“阿码”的编号为1~38,其中“1”、“2”写在两开衬页后,想必写者的初衷是为区别4开衬页的前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