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界外私垦土地是林爽文阵营的根据地注308,本图也反映乾隆五十一年(1791)“林爽文事件”爆发前的沿山土地开垦趋势和番界界线。
此外,清代地图大多未注明绘制时间和脉络,过去判图往往根据其官治变迁而定。不过,本图重点在番界内外的清丈,又有底图,因此沿海和平原地区大多沿袭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地图,描述简略或不够正确。举例而言,本图并未正确绘出乾隆二十六年移驻的斗六门巡检、乾隆三十一年已由八里坌移驻新庄的新庄巡检。注309尽管如此,由于蓝线图画工相对粗糙、潦草,错误或疏漏不少,紫线图反而相当仔细而正确,可以补充或修正乾隆二十五年未注明的庄名或误谬注310,而进一步还原乾隆二十五年从红线到蓝线的界外开垦状态。另外,紫线图也更详细地注明沿山的界址和变动,可以说是乾隆末年边区图像的具体反映,研究价值非凡。
本文即以《台湾田园分别垦禁图说》为中心,以下分别从番界紫线的划定、乾隆四十九年定界前的边区以及定界后的番界和新垦区等面向,大概说明该图所反映的乾隆末年边区图像。不过,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是拋砖引玉之作,要更细致地考证各地的开垦状态或是番社活动,则仍需要配合古文书及其他相关文献进一步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