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臣与张昭等所撰《唐史》,祗叙本纪以纲帝业,列传以述功臣,十志以书刑政。
赵莹有此建议,盖因当时形势险恶,导致“史官之职废于丧乱,传记小说多失其传,故其事迹,终始不完,而杂以讹谬”的缘故(《新五代史》卷38)。为了避免史实、故事的散亡,他提出了官方购求、民间征集和进纳等保存史料的具体措施。这些记载说明,一方面即便处于乱世,有识之士对书籍保存仍然相当重视;另一方面,五代的混乱形势也为印刷技术的推广应用预留出了空间。
五代史家之所以有书籍收藏、保存之忧,盖因这一时期由于战乱的关系,国家和私人所聚集的书籍皆有可能因战争的胜负,而随同国家或个人的命运一道流转散亡。譬如,当年嗜书如命的荆襄节度使赵匡凝就因为战败,导致多年所聚的数千卷书籍,落入后梁皇帝朱温的手中。(13)《旧五代史》(卷3)载:“(开平元年)十月,山南东道节度杨师厚进纳赵匡凝东第书籍。先是,收复襄、汉,帝(梁太祖)阅其图书,至是命师厚进焉。”(14)而我们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也是在城陷之时,将宫中书籍万卷尽皆焚毁。据宋马令《马氏南唐书》(卷5)记载,南唐“宫中图籍万卷,尤多钟王墨迹。国主(李煜)尝谓所幸宝仪黄氏曰:‘此皆累世保惜。城若不守,尔可焚之,无使散逸。’及城陷,文籍尽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