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臣入宋,随之入宋的还有南方的文化与印刷传统。+3+5_k+a.n¨s+h+u-.′c′o!m¢从北宋灭亡南方国家所掠夺的什物中,我们可以知道北方觊觎南方的,除了江山之外,重要的还有南方的文化与典籍。所以,北宋灭亡西蜀、南唐之后,掠回朝廷的除了亡国君主、文臣外,还有大量的图书典籍、刻书印板。尽管吴越国对宋恭顺之至,每年贡奉不断,并曾协助北宋灭掉了南唐,然最终仍免不了亡国纳土的命运。《十国春秋》(卷82)载,太平兴国三年二月,“王发国城。……己酉,朝见宋帝于崇德殿”。四月,闽帅陈洪进纳土,时钱俶与子惟浚侍宴在侧。“五月,丞相崔仁冀劝王纳土,不然祸且立至。王遂决策,上表云:‘臣庆遇承平之运,远修肆觐之仪,宸眷弥隆,宠章皆极。……独臣一邦,僻介江表;职贡虽陈于外府,版籍未归于有司。……愿以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兵一十一万五千三十六,献于下执事。’宋帝答诏曰:‘……书之简编,永彰忠烈,所请宜依。\墈?书/屋*晓¢说_蛧~ ^勉.肺?悦^读`’”纳土之后,钱俶得到一份宋帝的誓书。宋帝赐王誓书,略曰:
皇帝锡命吴越国王钱俶:自朕纂临以来,独持短表,自献疆,将三千里锦绣山川,十三郡鱼盐世界,皆归皇宋,尽属有司。誓书到日,率土之滨,皆不问罪犯轻重,各出囹圄。钱氏之家,恐系远房,或高曾祖至曾玄孙以下,议杖刃伤遇死,一人至七人者放,七人以上者奏;无居址者,遇所属州军县邑僧寺道观,令自措躬安歇;无官者可以荫资,有官者重跻极品。妄议谗言,奉持减剥,并不如命。钱氏到日,如朕亲行。今绐此书,永为照据,与国同休。(《十国春秋》卷82)
这份给钱俶的誓书同样也决定了钱氏子孙以后的命运。八月,“宋帝令王缌麻以上亲属及管内官吏悉归京师,凡千四十四艘,随命以杭州伶人马迎恩等四十五人赐王,俾备旦夕宴乐”(《十国春秋》卷82)。可以想见,当时钱氏子孙及臣子入京,其家族及臣子的迁徙是何等的规模,乃至所用船只竟有千四十四艘。我以为,以钱氏子孙对读书及书籍收藏的热衷程度,其入宋所携带的除了家产辎重,当然还包括有大量的图书典籍。\b!i·q¢i¨z*w¨w?.*c^o!m¨
钱俶当年有“子八人:惟浚、惟治、惟演、惟灏、惟溍、惟济、惟渲、惟□。惟灏至贺州团练使,惟渲韶州团练使,惟溍左龙将军、奖州刺史,惟演(117)、惟济皆童年,为宋帝所称,召见慰劳,并起家诸卫将军。惟演子冀国公暄,暄子会稽郡王景臻,景臻子荣国公忱,封爵世世不绝”(《十国春秋》卷82)。
史载,钱俶为人颇知书,雅好吟咏,并且崇信佛教。《十国春秋》(卷82)记载,钱俶生平有诗数百首,曰《政本集》,国相元德昭、宋翰林学士陶谷为之序。后其子钱惟演搜其遗文,刻行于世,共十卷。钱俶性谦和,未曾忤物。自奉颇薄,常服大帛之衣。崇信释氏,前后造寺无筭;入宋后,又以爱子为僧。为人宽洪大度,常大会宾客,食鳖臛,而得庖人濡血纸于器中,王遽藏之褎中,顾左右曰:“勿令掌膳者知。”钱氏入宋后,太平兴国四年春,“王为武胜军节度使,改封南阳国王”。其临死之前,仍“命左右读《唐书》数篇,又令诸子孙诵诗,未讫,风眩复作,至漏四下而薨。是夕有流星坠于正寝之上,光烛满庭,年六十”。
吴越王钱俶因为知书崇佛,曾有刊刻印刷大量佛经典籍的事实,这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子孙及其臣子。其中,就有诸如林鼎、钱文奉、钱昭序、钱昱、钱传瑛、钱惟治、钱惟演等多名藏书家。吴越国纳土入宋,躲过了战火破坏。随着钱氏子孙以及文臣入宋,北宋也从吴越获取了大量的图籍。《宋朝事实类苑》(卷31)载:
两浙钱归朝,遣使收其书籍,悉送馆阁。端拱元年五月,诏置秘阁,至是乃以史馆书万余卷以实其中。
大量藏书北移也将南方书籍刊刻的技术展示于中原北方。
钱惟演(962—1034),钱俶之子,入宋之前即为吴越国温州刺史(《长编》卷18、19)。因为钱惟演幼好学,入宋后受封为右神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