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0章完结

是来自后蜀的刻工师傅。钱存训说:“假定每卷书平均需雕版15块,每部大藏需雕版约6万至8万块。因此在雕印过程中必须募集书手、刻工、印工等各种技术湛熟的工人。”(139)

根据这样的推算,蜀地的刻工通过刻印《大藏经》,有可能带起了一批可能比他们本身数量还要多得多的徒弟。假若徒弟之后十几年间,还有人不断加入《大藏经》雕板工作,那么整个工程完成后,蜀地应培养出比原来多好几倍技术熟练的刻工。这无疑有力地推动了蜀地印刷技术的传播和演进。以这些刻工们都能刻板30年计算,那么在北宋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蜀地书籍印刷的数量和质量将是十分可观的。姚瀛艇《宋代文化史》一书中,对于宋初《大藏经》的刻印也谈道:“赵宋政权除加强对四川的控制外,并利用信仰佛教的心理,刻印佛经以笼络人心。”又说:“宋初在四川大规模刻印佛经,积累了刻印经验,培养了大批刻印工匠,使四川的雕刻印刷业,在唐朝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刻书中心之一。”(140)由于宋朝多为“转相模锓,以取衣食”的专业刻工,所以某些刻工以谋生为要,并不局限在原籍镂版,往往被请到外路刻书。王国维在《宋抚州本〈周易〉跋》一文中,也考证当时蜀人刻工闻名于天下,有蜀人刻工“邹郁”等流寓江右者。(141)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