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需要被雕印,最终拍板的人还是皇帝。然而在议论商讨过程中,识见大臣的意见却是不容忽视的。《长编》(卷60)载:
馆阁博聚群书,精加雠校,经史未有印板者,悉令刊刻。或言《三国志》乃奸雄角立之事,不当传布。上曰:“君臣善恶,足为鉴戒,仲尼《春秋》岂非列国争斗之书乎?”
这段记载有另一种说法,即“善恶之类”的话非真宗所言,乃是当时宰相所说的。真宗皇帝乃是采纳了宰相的意见,才决定刊刻此书。据宋朱子《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4)记载:“或有言两晋事多鄙恶,不可流行者。”上以语宰相。公(毕士安)曰:“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备载。”上然之,命刊刻。(147)可见,毕士安所云的乃是两晋事,非三国事耳。《长编》(卷56)记载,景德元年七月,“诏以崇文院所校《晋书》新本,分赐辅臣、宗室。上曰:‘昨有言两晋事多鄙恶不可流行者。’参知政事毕士安曰:‘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备载。’上深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