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圣林《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宋版古籍》(《考古》1989年第5期)载,1975年江西星子县横塘乡和平村宋陶桂一墓出土残本宋版古籍两种:一种为《邵尧夫先生诗全集》,存卷一至卷九(其中卷三、卷四合刻为一卷);第二种为《重刊邵尧夫击壤集》,仅六卷,卷一题“内集”,署“敬室蔡弼重编”。?优′品`小+税/王! `冕+费~粤·读,两种皆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双边,白口。黄麻纸印,蝴蝶装,有少部份补板。“桓”字缺末笔,当为北宋钦宗靖康年间所刊。此亦可证上述蔡弼重编《康节先生击壤集》十五卷确为北宋刊本,丁丙、杨海源等人判断正确。
《读书附志》(卷下)载:“大观二年(1108),诏故相岐国王公之家以文集来上,其子朝散大夫、管勾南京鸿庆宫、上护军仲修等表进之,许光凝为之序。”王珪之子王仲修有《进家集表》。许光凝《华阳集序》云:“家集既奏御,且镂板以传世,将使天下来世知公之受眷累朝,为时宗工,与古之作者并驾齐驱。”(《宋文纪事》卷31)
周紫芝《书浮生休生画墁集后》云:“政和七八年(1117—1118)间,余在京师,是时闻鬻书者忽印张芸叟集,售者至于填塞巷衢。?秒+漳*节?晓′说`徃_ -耕~薪!最+哙+事喧,复禁如初。盖其遗风余韵在人耳目,不可掩盖如此也。……今临川雕浮休全集有此词,乃元丰间芸叟谪郴州时,舟过岳阳楼望君山所作也。”由此可知,政和末《张舜民集》有开封坊刻本,以党禁缘故而禁止流布,至绍兴间才有临川刻其全集(《太仓稊米集》卷6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苏辙《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云:“臣等初至燕京,副留守邢希古相接送,令引接殿侍元辛传语臣辙曰:‘令兄内翰(谓臣兄轼)《眉山集》已到此多时,内翰何不印行文集,亦使流传至此?’”又有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张芸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子瞻《老人行》于壁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按:上述记载可证,北宋时期苏轼集子有北宋刊刻传入辽国的,也有辽国自己坊间刊刻的。+零+点¢墈·书+ `追`嶵_芯~蟑/节/宋李廌《师友谈记》中载:“章元弼顷娶中表陈氏,甚端丽。元弼貌寝陋,嗜学。初《眉山集》有雕本,元弼得之也,观忘寐。陈氏有言,遂求去,元弼出之。元弼每以此说为朋友言之,且曰:‘缘吾读《眉山集》而致也。’”曾枣庄考证《眉山集》雕印刊行最早在熙宁八年,最晚在元丰二年(1079)。详见曾枣庄:《三苏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228—229页。
《乌台诗案·御史台检会送到册子》云:“检会送到册子,题名是《元丰续添苏子瞻钱塘集》全册,内除目录更不抄写外,其三卷并录附中书门下。”又监察御史何正臣札子云:“轼所为讥讽文字传于世者甚众,今独取镂版而鬻于世者进呈。”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9)载:苏仲虎言:有以澄心纸求东坡书者。令仲虎取京师印本《东坡集》诵其中诗,即书之,至“边城岁莫多风雪,强压香醪与君别”,东坡阁笔怒目仲虎云:“汝便道香醪。”仲虎惊惧,久之,方觉印本误以“春醪”为“香醪”也。苏仲虎即苏符,是苏轼长子苏迈的次子。曾枣庄考证苏轼“令仲虎取京师印本《东坡集》,诵其中诗”,很可能在苏轼一家惠州相聚或共同北归之时。由此推断,“京师印本《东坡集》”当印行得更早一些,可能刊印在元祐末年。
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记录,徽宗宣和四年(1122)以前,惠阳(今广东惠州)有刊本《寓公集》,乃苏轼和唐庚谪居当地时著述之汇刻。别外当地还有单行的唐庚别集,与《寓公集》同时流传。
此段记载见《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八八)。又,杨万里《诚斋集》(卷84)载有某贵戚以黄金一斤交换苏轼文章十篇,以家刻的形式印行。
祝尚书《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