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密州谢上表》一文中谈道:“伏念臣家世至寒,性资甚下。!秒?漳.结^晓_说+徃^ ?首¢发.学虽笃志,本先朝进士篆刻之文;论不适时,皆老生常谈陈腐之说。”(《苏轼文集》卷23)按苏轼的文章记载,当初其父子三人在四川眉山时是不学“时文”的,这才导致苏洵屡试不中,苏洵才有所谓“人固有才智奇绝,而不能为章句、名数、声律之学者,又有不幸而不能为者”的说法。苏轼在《眉山远景楼记》中说:“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文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65)此外,苏轼在《上梅龙图书》一文中又说:“轼长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意者执事欲抑浮剽之文,故宁取此,以矫其弊。”
以此来看,似乎苏轼父子当年生活在一个脱离文章变革中心的世外桃源,大有浑然“不知魏晋”之感。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个人认为,四川尽管消息相对中原闭塞,但是并非一窍不通。苏洵父子三人亦有接受外界变革信息的方式。-精?武·暁,说¨王¨ `芜\错`内¢容^
方式之一:远近拜谒,诗文交流。
就引领苏轼兄弟走上仕途道路的人物来说,雷简夫、张方平等人无疑是当年苏洵在四川拜谒的主要人物。《邵氏闻见后录》(卷15)载:
眉山老苏先生里居未为世所知时,雷简夫太简为雅州,独知之,以书荐之韩忠献、张文定、欧阳文忠三公,皆有味其言也。三公自太简始知先生。……予官雅州,得太简荐先生书,尝以问先生曾孙子符、仲虎,亦不能言也。简夫,长安人,以遗才命官,其文亦奇,《国史》有传。《上韩忠献书》:“简夫启:昨年在长安,累获奏记,及入蜀来,路远颇如疏怠,恭惟恩照,恕其如此,不审均逸名都,寝食何似。简夫向年,自与尹师鲁别,不幸其至死不复相见,故居常恨,以谓天下后生无复可与议论当世事者,不意得郡荒陋,极在西南,而东距眉州尚数百里。一日,眉人苏洵携文数篇,不远相访。读其《洪范论》,知有王佐才;《史论》得迁史笔;《权书》十篇,讥时之弊;《审势》、《审敌》、《审备》三篇,皇皇有忧天下心。呜呼!师鲁不再生,孰与洵抗邪?……”
以此观之,雷简夫当年从中原到四川雅州之前,曾与尹洙交往,并以文章古道为尚。′n.y\d·x~s¢w?.~c-o/m~而苏洵“携文数篇,不远相访”,除了期望引荐的因素以外,两人在诗文主张也在此时得到了交流。从雷简夫“师鲁不再生,孰与洵抗邪”的慨叹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人进行诗文交流之后,雷简夫的初步判断是:苏洵的文章及文学主张与尹洙同道,且水平不相上下。这样的评语想必当时引起了苏洵的注意,随之而来的疑问定然是:“师鲁”是谁?此人人品、文章如何,有着怎样的文学主张?如此种种,雷简夫又该如何回答苏洵的质询呢?虽然据孔凡礼《三苏年谱》所记,苏洵早在景祐四年(1037)就赴京就进士试。历史也曾记载,庆历三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与欧阳修、尹洙等人施行所谓“庆历新政”,苏洵为此深受鼓舞。(66)由此,我认为苏洵应当是在雷简夫、张方平处更为详细地知晓了尹洙的为人和文章。
以下所列三苏简谱,仅是为了说明三苏在蜀所接受信息的种种源头。
三苏简谱
附注:孔凡礼:《三苏年谱》,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通过上表所示,我们看到,自从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然而他并没有完全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事实上,他一直在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外界关于科举与文学的情况。随后,苏洵又将自己出外访问获得的信息传递给了苏轼兄弟。
苏洵27岁后,除了专志于学,谢其素所往来少年以外,还“从士君子游”(《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苏洵从27岁到37岁前往京师应制科试以前,主要与眉山名士史经臣兄弟、眉州知州董储、结拜兄弟陈公美以及张俞等名士君子交游。此后,苏洵因举制策入京,又遇见、结识了更多的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