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5章完结

,副留守邢希古相接送,令引接殿侍元辛传语臣辙曰:“令兄内翰(谓臣兄轼)《眉山集》已到此多时,内翰何不印行文集,亦使流传至此?”

按照相关历史记载及《苏辙年谱》,苏辙北使辽国的时间是在元祐四年(1089)。这说明,至少在北宋元祐四年以前,北宋民间已有苏轼印本书籍传入辽国。另外,又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张芸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子瞻《老人行》于壁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据《文献通考·经籍考二十七》(卷200)记载,张芸叟奉使辽国的时间“皇朝元祐甲戌春”。如果记载属实,那么甲戌指的是农历年,那么这一年指的是元祐九年春(1094)。而按公历计算这一年五月以后改年号称为绍圣元年。那么,张芸叟在辽国见到《大苏小集》时,至少说明苏轼的诗集在元祐九年以前就有了。而与苏辙所见不同的是,这种名为《大苏小集》的书籍却是辽国自己坊间刊刻的。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京,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涉及苏轼杭、密、徐、湖四州的诗文,其中主要是通判杭州和知密州时的诗文。这些诗文惹出祸端的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民间广泛传播苏轼所著的一本名为《钱塘集》的印本书。苏轼的对头们从中发现了可以用作攻击苏轼的证据。据曾枣庄考证,此本名为《钱塘集》的书“编于元丰初,熙宁年间可能还有人印行过”。《乌台诗案·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札子》也证实说:“轼所为讥讽文字传于世者甚众,今独取镂版而鬻于世者进呈。”而苏轼在《答陈师仲书》中又说他“从来不曾编次”过自己的诗文(《南行集》、《岐梁唱和诗集》非别集,而带总集性质)。很明显,《眉山集》、《钱塘集》都是他人,尤其是民间坊刻自己编次,镂版传播的。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