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W.Tatarkiewicz.1999.History of Aesthetics.Volume 2.English:Thoemme Press,p.65.
(2)按:该示意图参考艾布拉姆斯和刘若愚的示意图制作。′E~Z/小-税_徃* _芜′错\内.容!参见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9页。
(3)刘祥光:《印刷与考试:宋代考试用参考书初探》,《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7期,第113、118页。按:刘祥光认为,“时文”一词究竟起于何时,目前尚难考订。但在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中有段记载宋初四川地方教育的情形:“蜀中士子,旧好古文,不事举业,迨十五年,无一预解名者。”这段话很明显地把学古文和举业做一比对,换句话说,时文的对立面是古文,而前者是为了准备考试所写的文章。“时”有一时一地的涵义。相对于古文,时文由于是为了一时一地而作,没有特别流传后代的价值。因此坊刻时文印本的价值仅在于帮助考试,一旦士子考取之后,那些印本极可能就被置诸脑后。+r?c,y,x*s~w..~c^o*m_
(4)罗时进、刘鹏:《唐宋时文考论》,《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第66页。
(5)[宋]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文忠集》卷41。按:北宋初王世则举进士时,作有《六合为家赋》,有“搆尽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之句,宋太宗“览之大悦,遂擢为第一人”。详见[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2,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6)按:另一说,《左传》昭公八年记载,“石有言是晋国”。
(7)罗时进、刘鹏:《唐宋时文考论》,《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第67页。
(8)[元]脱脱:《宋史》卷338《苏轼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
(9)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10)同上,第192页。
(11)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第195页。
(12)祝尚书:《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03页。.d+a.s!u-a?n·w/a/n!g+.\n`e_t¨
(13)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14)[宋]吕祖谦:《宋文鉴》卷8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卷4,《四部丛刊》本。
(16)按:程千帆注曰:欧阳修对王禹偁十分推崇,在《书王元之画像侧》诗中曾说:“想公丰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详见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17)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2页。按:朱自清先生也说:“唐末宋初,骈体文又回光反照了一下。雕琢的骈体文和僻涩的古文先后盘踞着宋初的文坛。直到欧阳修出来,才又回到韩愈与李翱,走上平正通达的古文的路。”详见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1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19)刘真伦:《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20)按:此本究竟是抄本或印本,今已不详。详见刘真伦:《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21)刘真伦:《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233页。
(22)[宋]童宗说注释、[宋]张敦颐音辩、[宋]潘纬音义:《柳河东集注·附录》,影印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