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章完结

ase)工作坊[2]提交了一份报告,认定CBDB不适合用来研究书信网络,因为它的相关资料还远远不够。我同时指出它应该进一步扩充,收录更多现成的工具书,并容纳更个性化的小规模资料。在这种探索和研读数据库开发工作的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越发意识到把我本人搜集的文献和阅读笔记跟CBDB结合,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在这方面的尝试,源于我对宋人笔记的编纂和刊刻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这是我对宋朝时政和历史类文献(例如邸报、会要、地图、奏议等)的接受史进行考察的一部分。我首先编了一个表格,录入目前所见宋代刊刻笔记的所有版本信息。[3]我把这个表格变成一份统计表,其中栏目包括作者、笔记原题、编纂时间、刊刻时间、刊刻者、赞助者(如果有的话)、刊刻地点、目前收藏地点(如果该笔记流传至今)和这条信息的出处。有了这些信息,再把它们连到CBDB不断增加的人物传记资料,我得以对很多宋人笔记的作者及其生平进行社会背景和地理的分析。我也可以借助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的贝明远(Lex Berman)及其同事管理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运用其提供的地理坐标来画地图,呈现多部宋人笔记的序文和各书目材料中提到的地名。根据宋代刊刻笔记的社会情况,我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官员对笔记的编写和刊刻仍有重要作用,但他们扮演的角色不再像过去那样占据主导地位。[4]而这些笔记的主要内容却没变,仍是关于朝廷政治。因此,我所看到的情况和张晖等学者的观察不同——他们认为笔记的作者逐渐变得不再是高官,其中包括了更多地方士人,其中有的人甚至没有官位。[5]

不想错过《唐宋历史评论.第三辑》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